白恩教授是我在英國留學時的博士生導師。第一眼見到他,讓我想到黑白片時代的電影明星。他思維敏捷、風趣幽默,有着羅拔泰萊和格力哥利伯那種古典的外表和個人魅力。他確實是「明星」,年僅四十多歲便獲得很高的學術成就,經常應邀去其他國家講學。
我是白恩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他一家為表示歡迎,特地請我在城裏最好的一家中餐館吃飯,並讓我負責點菜。那家餐館很漂亮,老闆是個香港人。他殷勤地向我推薦特色菜。菜上來後,我一吃,覺得不對味,完全找不到中國的味道。站在身旁的老闆向我擠擠眼:「這些菜是騙鬼佬的!他們喜歡這種口味。」中西文化之間的誤解大概就是從這種中餐館開始的吧?我沒好意思把餐館老闆的話翻譯給白恩。
有一次,白恩應邀去新加坡一所大學擔任評審委員。我對他說,在那兒你能吃到正宗的中餐了。一星期以後,白恩從新加坡回來,他苦笑地說,這次他把一輩子的中餐都吃了。原來,評審工作結束後,學校安排了豐盛的答謝晚宴。新加坡是英聯邦成員國,奉行「全盤英化」,所以白恩按照英式餐桌慣例,只預備了三道菜的肚量。可他沒想到,三道過後,服務員仍不斷地上菜。在主人熱情的三邀四請之下,白恩只好硬着頭皮和肚皮吃下去,一共吃了十道菜!白恩好好地領教了華人的好客之道。
在華人文化中,「面子」很重要。餐桌越豐盛,主人的面子就越大。當主人要撐面子,向客人硬性推銷自己的好意時,客人就只好撐肚子了。所以,在中餐桌上最難嚥的一道大菜就是「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