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尹飛燕直言油麻地戲院的演出模式寵壞新秀 大公報記者陳惠芳攝
香港粵劇曾經有一段光輝歲月,但近年粵劇光芒不再,而新秀的培育成果又不佳,原因何在?資深老倌對於當下粵劇的狀況感到憂慮,但仍相信粵劇的生命之火定會延續。除了傳承的困擾外,優質演出場地申請困難,也是粵劇界的一個問題。未來的香港粵劇,能否再現輝煌?
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湯艾加
香港的粵劇保持了許多傳統特色,例如,每場演出都沒有導演,頂多只有藝術指導,有時候甚至藝術指導都沒有。然而,每位老倌很清楚知道自己該如何站位,配合何種動作。拿到劇本熟讀後,公演前只與對手戲的老倌綵排數次,便可正式上台。老倌在台上的演出,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即場迸發的火花,這也是觀眾對香港粵劇最津津樂道的地方。
這樣的粵劇演出,舞台上多了一種靈氣,但對於演員自身的演藝水平要求極高,對演員的臨場反應及舞台經驗的要求也極高。難怪老倌們看到新秀的演出,不能不對於粵劇的未來充滿憂慮,發出感嘆。
上台前先學「規矩」
已八十高齡的尤聲普(普哥)對本港的粵劇的未來並不樂觀。普哥說:「上一代粵劇人,自小在不斷地學習、演出、學習、演出的循環中成長。現今有些新人一上台就做主角,但他們的根基並不牢固。我們這輩學戲,上台前首先是學『舞台規矩』,之後還要學習戲班的規矩。例如兵的站位、動作等這些舞台規矩,不同的兵有不同演法;舞台上並非只屬於主角一個人。即使時代不同了,新人也需要了解,特別是『行話』,在我們這一代,除了功架練習之外,學習『規矩』的過程至少需花上三年時間。然後就可以出外接戲。出外接戲的表現就看演員個人的悟性了,但也是需從兵卒、丫鬟、梅香等小角色做起,一步步往上爬。
師傅教徒弟,使用『行話』可以言簡意賅地說出問題,假若新人不了解,師傅就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解釋。現在新一代演員即使學十套戲,但當接到新劇本時,他們就是不懂得處理。更無奈的是現今新一代的演員不是每人都把粵劇當成終身職業。若要當終身職業,必須有決心作漫長的磨煉,同時,必須從低層做起。然而,大部分新演員的表現都令人惋惜,覺得他們不能做到真正的傳承。」
普哥同時道出八和會館對粵劇發展的重要性,他說:「雖有年輕人願意學戲,如今大部分稍有經驗的『新秀』已經超過四十歲,我想知道他們是否只把演粵劇當作興趣,所以不足以令他們全身投入並長期推動粵劇發展。當下最重要的是鼓勵年輕人入行,這樣粵劇才有希望,否則還要我這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上台演出嗎?這情況是可悲的。水平方面,每個時代都有它獨有的藝術和進步,相較於過往,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舞台上的規矩,如『行』、『走』、『應付』(臨場反應),這些均是新秀不足的地方,八和要幫新秀做好排練,他們才會知得更多。粵劇的未來繫於八和會館的方向。在政府資助下,將粵劇帶入學校是可行的,惟大部分學生學粵劇僅源於興趣,長大後選擇繼續還是放棄就難說了。」
傳承不可假手外人
阮兆輝(輝哥)對粵劇的前景也不樂觀,他說能做的就是見一步走一步。「我一個人可以做得了多少?我目前心態是粵劇這條路走多遠就是多遠。為了粵劇的未來,我個人已經盡我所能地去做。先前攝錄了三百多個小生的『做手』,稍後會製成影碟發行。政府推出的粵劇發展基金提供場地給新秀培訓,可是培訓跟傳承及研究粵劇是兩回事。現在沒有人做傳承和研究工作,這不是一盤生意,不可假手於外人。」
輝哥之言,讓人明白政府推廣粵劇暫無長遠計劃,政府出錢交由粵劇界內運作,業界內的運作卻又無條理,前路可悲可想而知。
但吳美英對粵劇前景卻感到樂觀,更說一定會有優秀的新秀傳承粵劇,粵劇絕對不會消失在時代巨輪中。她說:「時下一班老倌已一把年紀,所以必然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如今還有粵劇發展基金提供支持積極培育、扶持新秀。我曾看過一些由兒童擔演的粵劇節目,別看他們年紀小,演出卻有板有眼。這些兒童已有些功底,將來他們長大若以粵劇作為職業,接班前可大大縮短培育時間。到時隨着時代的轉變,新一代演員的出現,正好將他們的新元素融入傳統,令粵劇擺脫過往給人的古老的感覺。」
油麻地戲院粵劇新秀的藝術總監尹飛燕(燕姐)在專訪中提到,油麻地戲院成為培養新秀的搖籃,但現時的模式有點兒寵壞了新人,一百多人中只有十人稍有水準擔正,其他未達水準的人大多另有正職,又或是只想藉油麻地戲院這個平台出外接戲賺錢,新秀們何來時間提升自身粵劇水平?因此每次選角燕姐都很傷腦筋,既要看新秀水平,又要與新秀安排時間,定了角色他們又未必能騰出很多時間排練,有時她覺得即使有百人但選無可選。
燕姐之言令人對新秀傳承及前景難免心灰。但燕姐續說:「那又不用太悲觀,我對粵劇是樂觀的,只要有新秀入行便有觀眾看戲,加上政府的支持,找不出不看好的理由。」
但即使有新人入行,也不代表有水平的新秀會出現。燕姐說:「這要看個人的能力,但只要多了新人入行,就能令行業百花齊放,各人的修為就要靠自己努力了。油麻地戲院創造新秀演出的機會,又可參與大戲班表演和大老倌同場,新秀需要好好把握學習機會。」
樂觀悲觀實難判斷
想要提升粵劇的藝術層次,優質演出場地的配套支持十分重要,但場地問題過去一直未被重視。目前作為香港演藝界殿堂級的演出場地│香港文化中心,粵劇界一直申訴租場困難,對比其他香港九大藝團及外國藝團,粵劇團申請租場獲批比例較低。
記者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查詢此情況,其後康文署發言人回覆:「演藝活動蓬勃,藝團及各類型團體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各演藝場地的需求甚殷,難免有申請人因場地有限而未能成功獲分配檔期。政府一直積極支持粵劇的保存、推廣及發展。為此,康文署於高山劇場及油麻地戲院實施『粵劇優先租場政策』,並在高山劇場及轄下五個大型演藝場地(包括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荃灣大會堂演奏廳、葵青劇院演藝廳及沙田大會堂演奏廳),為本地粵劇職業班推行特別訂租措施。隨着政策的實施以及新場地的啟用,在康文署場地演出的粵劇長劇及折子戲由二○一一至一二年度的五百二十二場,大幅增至二○一五至一六年度的八百五十七場,觀眾人次亦由三十五萬增至五十萬。康文署每年均按『粵劇演出優先租場政策』,預留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共二十一天檔期予粵劇團體優先租用。在二○一五至一六年度,劇院共收到十七宗有關粵劇演出的訂租申請,獲分配檔期的申請共八宗。劇院全年共舉行二百三十四場節目,當中有二十七場粵劇演出,約佔全年節目百分之十二。」
此答覆,會否令粵劇界滿意?惟展望將於二○一八年啟用的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可紓緩香港粵劇界對優質演出場地的需求。
如今香港粵劇的前途難以「樂觀」或「悲觀」去作判斷,關鍵在於粵劇中人的實際行動以及政府的支持,是否有用心為粵劇未來鋪砌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