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我校心理諮詢醫師主持的「QPR」培訓。這個預防自殺項目的名稱和「CPR」急救術一字之差,正是為了強調它對拯救性命同樣意義重大。QPR分別代表詢問(question),勸說(persuade)和求助(refer)。即,發現學生、同事、親人有自殺傾向,要問他們是否有輕生念頭,勸他們求助,同時也幫忙找專家疏導。
二○一四年,美國有四萬多人自殺身亡,相當於每天有一架裝載一百十七人的飛機失事。自殺未遂者超過一百萬。十五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中,每兩小時就有人自殺身亡。主持人指出,「自殺者總會想法自殺,旁人管也沒用,反倒會適得其反」這類普遍認可的「常識」實際是錯誤的,干預能減少自殺。
自殺苗頭一般表現在言語、舉止、情境三方面:如抱怨「活着真沒意思,真想長眠不醒」,或有長期抑鬱、酗酒吸毒、買槍囤藥等行為。親人過世、財務危機、身患絕症、失戀婚變等遭遇也會引發自盡念頭。旁人應關切詢問,但別用「自殺愚蠢」等包含價值判斷的言語,而該勸說厭世者向心理諮詢師求助,也可替他們聯繫專家。
QPR本身不是心理診療或諮詢的手法,而是發動旁觀者,通過積極干預,盡量避免悲劇發生。珍愛生命,人人有責。「永遠不要低估自己改變他人命運的能力」這話說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