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學批評家說,現在的散文太有散文的腔調了,寫出來都範文式的,不是裝腔作勢,就是千人一腔,能不能寫得別太像散文了?
總結起來,散文的範式有如下幾種:楊朔式,先寫生活,寫人,最後拔高昇華;朱自清式,一種是「荷塘月色」式,美詞麗句濃得化不開,一種是「背影」式,寫爹娘親情,打「催淚瓦斯」;秦牧式,寫知識小品,抄抄書;余秋雨式,文化散文,遊記加掉書袋……這些散文家的作品都被選入課本選本,影響極大,以致許多人潛意識中將其作為散文的圭臬繩墨,認為散文就是這個樣子。
顯然這位批評家有些看不慣。其實,散文的特點就是散。作者行文可以信馬由繮,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你想寫散文,就得把自己的風貌和盤托出,別人看了,往往會樂於親近。你費了一肚子勁,別人卻讀出個余秋雨來,豈不是「走了火」?
小學生作文,交給老師看的,那就是散文的雛形。由於寫散文的起點不高,常有明白人會出來指點,告訴大眾什麼樣的散文才是最好的。譬如有人講,好的散文一定文辭優美、饒有趣味。無疑論者把個「雅」看得非常重。在我看來,文字中真和善自然流淌出來的,就是好散文。至於雅,可遇而難求。
近日讀到一位昔日房奴的傾訴。當年她和丈夫在上海買了房,「我們的房貸似乎還得無休無止,我們照樣不敢生孩子,不敢出去玩,不敢吃太貴的東西,照樣過得膽戰心驚。」轉折發生在婆婆生病住院,「後來,我們把房子賣了。我們又變成無房一族,在食物鏈的最底端,受到各種人的鄙視。當然,賣了房子交了稅,還了欠下的一屁股債,我們還掙了點錢,終於又能挺直腰板過日子了。」這是一篇質樸的文字,用事實和真情呼喚讀者警醒和思索,我喜歡這樣的散文。我想,只要作者有真誠的態度,行諸推心置腹的文字,自然會有讀者被感動,其中不乏推心置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