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業界關注粵劇興衰

時間:2016-12-24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將於二○一八年啟用的西九戲曲中心將會成為粵劇殿堂級的演出場地/西九文化區網站圖片

  在粵劇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至今興衰如何,看官心中有數。當下全港一年有一千二百多場的粵劇演出,平均每天至少有三場,數字相當可觀。為保護粵劇傳承,特區政府二○○五年撥款成立粵劇發展基金;自從二○○九年粵劇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粵劇被提升到了一個更重要的地位。但實際上粵劇「申遺」成功後,是否已經得到一個很好的保護及傳承?有業界人士指香港目前粵劇觀眾僅介乎二萬至三萬人之間,業界中人是否已滿足於目前的數字?有人建議特區政府成立「香港粵劇團」,會否是粵劇的另一條出路?/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湯艾加

  自從二○○五年民政事務局直接資助設立粵劇發展基金後,戲行中人始認真着手傳承工作。油麻地戲院於二○一二年重啟成為培育粵劇新秀的搖籃,演員主要來自八和粵劇學院、戲班新秀、演藝學院學生(過往的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學生從不外借,只限在學校劇院演出)。

  現在油麻地戲院的支出有政府「包底」,包括演員的戲金、戲服及其他配套等,演員只管做好自己的演出;場內三百個座位,容易爆滿。可是這個沒有包袱的搖籃能培育出高水準的新秀嗎?

  粵劇製作須提升水平

  粵劇戲班歷年營運模式是自負盈虧的商業行為,近年沾手粵劇的製作人丘亞葵因邀得龍劍笙回港演出,在粵劇界漸見名聲。他的理想是將粵劇發展成「粵劇產業」。他舉例說:「外國殿堂級音樂劇、歌劇歷演不衰,其一原因是劇團充分發揮有組織的合作精神。粵劇產業的操作,並非單一班主負責租場就可以,還須同時參與製作,包括挑選劇目和演出配套,以及打造粵劇明星,衍生其他商業產品,如發行影碟,唱片等。」

  丘亞葵認為粵劇的未來須走向精英化。政府花二十七億港元興建的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將於二○一八年啟用,不僅為紓緩演出場地不足的問題,更希望踏上舞台的不再是交行貨的伶人,而是粵劇界的精英;粵劇製作也要提升舞台布景、燈光、聲效的水平,並豐富劇目的結構才能與時代接軌,吸引新的觀眾。他直言政府成立粵劇發展基金,內容上他看不出太大成效。接受基金資助的伶人應該扶助新秀發展,並適當地、有計劃地運用基金。他說:「藝術並非單靠金錢,更需業內人士的熱誠投入。前人已為粵劇發展奠下良好基石,本地伶人更需爭氣令粵劇更上一層樓。」

  早在三年前已有人建議成立「香港粵劇團」,丘亞葵表示贊同但認為需由政府牽頭成立,不過他肯定在執行上會遇到很多困難。「若成立『香港粵劇團』需由政府出面,仿效民政事務局直接資助香港九大文化藝團般包起團員酬金,演員們才會全身投入。惟這個可能性不大,皆因香港粵劇戲行是日薪制,演員多走幾個戲班賺得越多,未必願意只效力一個劇團。」

  政府應否營辦粵劇團?

   羅家英認為成立「香港粵劇團」有利有弊。好處是集中資源培育人才,易令新秀打出名堂。弊處是對其他粵劇團資源分配不均。若效法電影運作模式,要出師才組班,「香港粵劇團」就有存在價值。但焦點落在「香港粵劇團」對其他劇團又不公平,故他覺得無此需要。他認為戲班能維持收入營運,是業內人值得自豪之處。入戲行六十年的他,說初入行時已有人說粵劇沒有前景,但傳至今日粵劇還是鑼鼓不斷。他表示新演員可以吸引新觀眾入場;上了年紀的觀眾多數由子女陪同看戲,子女看到好的粵劇,便會自動繼續入場看。演員和觀眾是並駕齊驅、一齊進步的。他說,要對粵劇有信心,香港每年有過千場粵劇演出,從未出現過零票房。接班人更不用擔心,有八和會館的新秀、油麻地戲院的新星和演藝學院戲曲學生,加上有資深伶人帶着新秀表演,新秀就是他日的接班人。他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成功失敗在於人為。

  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贊成成立「香港粵劇團」,認為可將粵劇提升至殿堂級層次。龍貫天雖表贊同,但考慮到劇團是六柱制(一場演出六名台柱),那六柱由誰來決定?投票抑或輪流擔綱?「香港粵劇團」的名堂如同香港粵劇的代表,則其他劇團的位置又如何定位?假如代表香港外出演出才起班,劇團成立的意義不大。他更稱:「我當年入行已有人說粵劇無前景,但如果沒有觀眾,我又怎可憑這行生存至今?因此不用擔心沒觀眾,觀眾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鳴芝聲劇團如今是香港粵劇班霸,成立至今一直可養起九十名團員。對於成立「香港粵劇團」,台柱蓋鳴暉認為香港劇團與內地劇團的運營模式不同,內地大部分劇團是由國家「全包」開支,團員收入穩定,而香港戲班是自負盈虧,埋班(組班)自由度大。再者內地劇團的固定培訓模式,限制了演員的發揮,加上香港戲班運作模式長年如是,若要改變就非常困難。她說:「要改變傳統,就要看誰走出第一步。演員要觀眾花錢入場,演出便需要精益求精。」蓋鳴暉最感自豪是她成立鳴芝聲以來,一直能留住觀眾,並增加了年輕觀眾。她為無綫電視台拍劇就是希望藉此平台讓更多人認識她,從而認識她是粵劇出身,擴大和增加觀眾層面。

  除了資助還要有「心」

  從另一方面看,想要粵劇有系統地傳承,離不開資料的記錄與研究,或許成立「粵劇研究中心」也是必要的。阮兆輝說香港現今沒有人專門做粵劇研究的工作,更表示這種工作應由政府牽頭負責,因為研究涉及很多方面資料搜集。但羅家英擔心即使成立了「粵劇研究中心」,個人想要借出粵劇的資料也會有難度,即使這些資料是自己捐贈的。

  羅家英表示,他本人及八和都曾有向香港中文大學戲曲研究中心借資料卻被拒絕的經驗。對此問題,中大發言人張小姐對本報的回覆是:「中大於二○○○年成立戲曲資料中心,由藝術發展局資助直至二○一四年。如今是中大自行營運。戲曲資料中心是歡迎愛好粵劇的讀者借閱,為此羅家英先生所說的情況,可能當中有誤會發生。不過,如資料涉及版權問題則可能不能外借。中大近年獲得名伶白雪仙小姐將任白珍藏移交中大圖書館的善本書庫,當中包括仙鳳鳴劇團曾演出的九個劇本,以及雛鳳鳴演出的《辭郎州》的劇照、劇本等等。仙姐捐出逾一千五百件藏品。中大資料戲曲中心一直支持及推動粵劇。並開放借給喜愛粵劇的人士,如羅家英先生這位大老倌,更加沒可能拒絕。」按張小姐所知,位於沙田的粵劇文物館,雖然開放給公眾觀賞,不過外借資料需要經過繁複的手續。

  非戲班出身的丘亞葵胸懷大計想將粵劇發展成為產業,擴大觀眾層面;資深老倌對於成立「香港粵劇團」意見不一;推動粵劇傳承卻沒有專門的研究中心及人員。究竟粵劇中人想走出傳統還是不想走出傳統?特區政府如能成立「香港粵劇團」和「粵劇研究中心」,或許才是對粵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實際的支持。藝術並非只靠資助金錢就能成事,還需要政府及業內人士的「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