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乾隆剔彩漆器華美/李英豪

時間:2016-12-20 03:16:18來源:大公網

  明清兩代的雕漆藝術,可說達到登峰造極、爐火純青地步。明朝永樂與宣德的剔紅漆器,比較珍貴難得。嘉靖及萬曆期間,仍不乏上品,而且開始興起剔彩,甚至剔黃;較諸宋、元期間的雕漆更繁縟多變。

  清代要到乾隆時期,才再興起剔紅與剔彩漆器。由於皇帝本人酷愛文玩、古器物,大力推展;做技巧更精進,刀法熟練,紋飾婉轉曲折,層次起迭,結構細密精緻,錦地纖巧繁複,可說極盡神妙之趣。

  像附圖,為乾隆時期結合剔紅與剔彩之長,雕成九龍紋圓盒(直徑廿七公分)。其色澤鮮妍,錦地細密多姿,刀痕深峻陡直,棱角較明顯;雖不如明代永樂者渾厚古樸和溫潤自然,但工巧,如神乎其技。器底刻有國號年代款。清代剔紅與剔彩漆器有年款者,僅乾隆一朝,填金富厚,位置大多居於正中。嘉慶以後,雕漆工藝已趨式微。

  其實,剔彩工序上,比較剔紅難度更高、更複雜。清代以木胎與金屬胎居多,間有皮胎、瓷胎或銅胎。剔彩,要在器物胎上分層堆上不同顏色的漆(仍多以鮮明朱漆為主),每層若干道;少則數十層,多則一、二百層,厚度適中。當剔刻之花紋需要某種顏色時,便剔除以上漆層,才刻花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