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創始人毛繼鴻
每個人,每天起來,都要問自己一件事情:「今天穿什麼?」對於「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創始人毛繼鴻來說,這不僅是一個生活問題,更是一個哲學問題。一個人穿什麼衣服,就是他要以什麼樣的面貌對待這個世界,對待這個社會,對待自己的生活;一個階段流行什麼樣的衣服,則是人文、藝術、美學等種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生而例外」,就是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並且希望每個人都尊重自己的獨特性,這也是毛繼鴻始終堅持的設計與創造。/大公報記者黃寶儀 文/圖
1996年,毛繼鴻與馬可創辦了中國服裝品牌「例外」,試圖輸出一種獨特、不跟風的審美觀念,打破固化和守舊的思想,打破東西方的界限。作為中國自主原創品牌,「例外」在服飾、美學、藝術、人文等領域已經進行了二十年的探索,其所思、所想、所為,始終同步當代思潮,以當代東方精神創造生活美學。
回想起20世紀90年代末,吊帶衫開始風靡,「鬆糕鞋」是時髦的代名詞。那時候中國剛剛成為世界工廠,互聯網方興未艾。大眾文化快速崛起,生機勃勃,中國服裝行業也迎來了品牌的「嬰兒潮」。當時,大多數的中國品牌都是以生產、製造、紡織或者是加工、批發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模仿與摸索中逐漸成熟。
深水埗尋布料 嘗百種風格
當大家都在做生存型的生意,做產業鏈端口的東西,「例外」在得風氣之先的廣州出現了,希望通過創造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審美,一種獨特的穿衣文化,來表達自己要表達的一種生活方式。當消費者對服裝的訴求漸趨個性化,當設計價值還深藏未露之時,「例外」就讓人們感受到設計的真正意義──創造。
在大家複製的時候去嘗試表達,這個起步過程並不容易。深水埗,香港最早期的工商業中心,也是毛繼鴻早期每天上班「打卡」的地方。他知道那些老闆的桌子底下藏着一個箱子,箱子裏放着剛剛從日本進口回來的新材料,也許只提供給某幾個的牌子。這個時候毛繼鴻就不斷地跟老闆套話,讓他們把料子拿出來給自己挑選,就這樣慢慢熟悉了,老闆們也會逐漸把自己最好的材料拿出來。就這樣,毛繼鴻和馬可兩個人,一個從街頭、一個從街尾出發,一天基本上把深水埗全跑完了。
這些來自深水埗的布料,大多是30碼、50碼以內的料子,雖然不能量產,但足夠新穎,跟內地布料相比更具有獨特性,為「例外」嘗試不同風格提供了可能。毛繼鴻至今認為這是幸運的事情,因為當時「例外」就只有少數店舖,並不需要很大量的材料,相反這些不同風格不同材質的布料,使「例外」得到一個很好的實驗過程。
設計環境變優競爭更趨激烈
在中國服裝普遍沒有品牌意識之時,他做了品牌;在服裝設計師的價值還沒有被強調時,他又挖掘了設計師所能帶來的附加價值。也許,這就是毛繼鴻得到的最大優勢,讓「例外」比對手更早地培育和搶佔了市場。
20年的時光,足以改變內地整個原創設計格局。特別是近年來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原來越多民眾和企業對原創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探索,尤其是互聯網的影響,使整個創意產業的形態變得更加多元。
毛繼鴻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如今原創設計的生存環境變好了,好在它的多元性上面,好在大的社會氛圍,以及融資渠道、市場渠道的開放性;然而,原創設計的生存環境也在變壞,壞在競爭越來越激烈,山寨嚴重,一個好品牌要做到家喻戶曉,要比20年前「例外」成立之時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
伴隨着中國品牌發展最快速的20年,見證了無數原創設計品牌的興衰,「例外」發展至今在中國服裝設計中也佔據了一席之地。不過,「例外」並未家喻戶曉,至今仍是小眾喜歡的獨立品牌。毛繼鴻並不在意,他強調「例外」本身定位就是一個小眾的東西,其實不容易被完全接受,因此他始終保持對於獨特性那種小眾的態度和期待。
與毛繼鴻的接觸中,記者發現他是一個個性非常鮮明的人,討厭格式化,討厭大一統,也許只有這樣的人,才對獨立性有那麼多的期待與堅持,希望「例外」做的東西讓人「愛你的人愛死你,恨你的人恨死你。」
衣服,對於毛繼鴻來說,從來就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對設計者而言,服裝本身秉承着很多自身獨特的審美,這個審美可能會基於對於材料的認識,對於服裝設計事業的認識,「例外」把它看作是傳道的媒介,服裝是設計者要傳播理念的媒介;對穿着者來說,服裝則是你要以什麼樣的面貌對待這個世界,對待這個社會,對待你的生活,是你對待外界的一個呈現方式;對毛繼鴻來說,服裝更是一種「宗教」,帶有很強的情感、文化和儀式感。
人文關懷寄託情感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例外」,那「飄忽」大概是最適合不過了,就連毛繼鴻自己也承認,目前「例外」一年推出12個系列,不僅12個系列全部不一樣,就連前後兩個系列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強。但無論如何變化,始終不變的是「舒服」—穿着舒服,看着也舒服。毛繼鴻說,「例外」是一個從觸覺開始出發的牌子,就是一定要消費者穿起來舒服,為此「例外」的設計團隊要從材料開始研究,一針一線,都從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中汲取養分。
為了回顧20年的發展歷程,「例外」專門推出了「生而例外.例外與中國走過的二十年」公眾展覽,分別從設計、人文思潮、生活方式、東方哲思四個方面,講述了「例外」二十年來真實的思考及行為。記者在展覽現場看「例外」的衣服,手繡、蠟染、織錦……眾多傳統元素意義湧現,這些獨特的設計,實際上都是「例外」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成功融合到設計創作中,公益和社會責任,貫穿在其整個生產過程。
原來,苗繡是「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專案中最常規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把當地的文化再造出來、再應用。在苗族的雷山區域裏面,「例外」通過這個再造專案幫助少數民族,苗民不需要走出自己的寨子就可以獲得工作,僅僅這一個專案,「例外」2015年就給苗寨300多萬的單子,大概提供了30-100個工作崗位。
在甘肅玉樹,「例外」有一個做了6年的犛牛絨專案,因為在甘肅那一帶有很多的藏民,挖完蟲草之後就沒有其他的生計了,包括年輕人也只能挖蟲草維持生計,於是「例外」就跟北京大學清水源的專案一起做,北京大學去收犛牛的毛,把毛洗出來,把犛牛的絨變成纖維,再用這些纖維織成材料紡成紗,織成毛衣等。去年「例外」將近有500萬左右的資金是用於犛牛絨,當地青年也因此獲得新的生計。
雖然這些公益專案,讓「例外」增加了生產成本,但品牌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其產品的故事性也更豐滿了,「我們先要尊重自身獨特性和獨立的文化性,然後豐滿在這個價值體系中需要補充的層面,再創造一個更獨特,屬於你自己全身心表達的,對社會文明有幫助、當代性的品牌、作品、理念。」毛繼鴻說,這就是「例外」成立的初衷,也一直為兌現這些願望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