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非常普通和常用的字,但每當我寫出這個字的時候,總覺得它太古怪、太刺眼。因為在我出生和生長的地方,只有「我們」,沒有「我」,所以我很不習慣見到「我」自己。
我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我生活的年代只有「集體主義」,不允許有「個人主義」出現。「我」在「我們」之中,就像一滴水在大海之中,是不存在的。
誰是「我們」?這個稱呼經常代表「國家」、「人民」這類偉大的、集體的和抽象的概念。「我們」是色調一致的旗海,是統一的步伐、統一的語言,是同一樣式的「中山裝」……
什麼時候用「我」呢?在「文革」中,人人都被要求作「自我檢討」,找出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向領導和群眾檢討,這時候就用到「我」了。所以,只有在講自己做了什麼錯事時才會用「我」。「我」總是與錯誤連在一起的。
我發現「我」的存在,是在學習英語的時候。老師說,在英文書寫中「我」字要大寫,而且在任何場合都要大寫!在西方文化觀念中,「我」是第一人稱,是主語。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我」是「倒數第一人稱」,「我」是「鄙人」、「敝人」、「不才」、「在下」……在中文寫作中,「我」是可以省略的。我用了好多年的時間才逐漸習慣用「我」來寫文章,以「我」來發表意見,把「我」當作一個大寫。當我不再是「我們」的時候,我漸漸有了自己的顏色和自己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