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明代文學家、太子太保王世貞有一座自己的別業,名為弇山堂,堂前,種植有五棵玉蘭樹,每逢玉蘭花開的時候,王世貞就會讓人採擷一些最鮮嫩的玉蘭花瓣,如陽春裏的白雪,鮮嫩可人,香味縈繞,在清泉水上洗乾淨,趁着濕漉漉的勁兒,外面敷以麵粉,然後用溫油來炸製,待玉蘭花瓣兒微微泛黃,取出來,蘸着蜂蜜來吃,那味道真叫一個脆爽,王世貞稱其為「芳脆激齒」、唇齒留香,芳,代表香氣,脆,代表其薄而酥,激齒,用當今一個時髦的解釋,也就是「嘎嘣脆」。這道美食有一個同樣香噴噴的名字——玉蘭片。
王世貞不愧是文人,竟然連吃起東西都這麼文雅。後來,王世貞的這道美食在文人之間逐漸流傳,風靡一時,後來,還傳到了宮廷。直至宣統年間,我們仍可以從「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裏找到隆裕太后的早餐菜譜,裏面赫然在列「茨菇肉片燜玉蘭片」。
當然,也有人說,這裏所言的玉蘭片是一種曬乾的白筍片,和玉蘭花風馬牛不相及。既有爭議,可以說明兩點,一是今人像王世貞一樣食用「玉蘭片」者寥寥無幾;二是取法乎上得其中,吃不到蘭花,以筍代之,又易於儲存,前者吃的是境界,後者吃的是煙火。
誰說今人沒有情懷?如果你現如今玉蘭花開的季節到達蘇州,依舊可以吃上玉蘭片,追憶當年王世貞在弇山堂享用玉蘭片的情景,如果恰恰在在弇山堂來吃,那就有超強的情景代入感,一邊吃,一邊坐擁無限風雅了。
《綱目拾遺》:消痰,益肺和氣,蜜漬尤良。足見,這種做法和王世貞的吃法是不謀而合的,玉蘭,據說還能治療不孕不育,真是個好東西,這種功效被記錄在《良方集要》裏:「玉蘭花將開未足,每歲一朵,每日清晨空心,水煎服。」
中國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講求美感的,花開將開,其態最美,其質最潔,每日清晨,太陽初升,取一瓣,用清泉煎服,煎花為藥,香氛十足。再想起王世貞所烹的玉蘭片,裹了一層麵,過了一遭油,人間煙火氣息就濃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