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綠色黃金:茶葉帝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年十一月出版/作者供圖
一杯香茗,沁人肺腑,與儒釋道文化融合在一起,為中國的歷史平添氤氳之氣,但被人忽略的是在國力興盛時,這玉液瓊漿是傳播華夏文明的使者,而當國力衰退時,則成了吸引竊賊、強盜的「禍水」。
在《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中,由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教授及其在阿薩姆地區的茶園居住超過二十年的母親聯手著述,作者試圖在書中建構起茶與世界歷史,尤其是與工業革命、歐洲近代歷史發展等的關係。鑒於這一對母子作者的經歷及視野所限,他們無意中過分誇大了茶葉對人類健康和歷史走勢發展的影響,同時也將英國借技術、軍事之利在全球範圍內翻手為雲覆手雨的「原罪」歸因於茶的誘惑。但值得欣賞的是,作者在書中坦誠地揭露了英國當年為粉飾自己在全球殖民行徑,對國民進行的洗腦式教育,以及由此養成的英國國民的種族偏見。從書寫歷史的角度,該書無疑是薄弱的,很多觀點只能是「一家之言」,但作為一本書寫英帝國的貪婪之書,該書則有頗多可圈可點之處。
在一七一一至一八一○年間,長在中國的茶樹卻成了遙遠英帝國的搖錢樹。英國政府從茶葉貿易中獲得的稅收高達七千七百萬英鎊,雖然如此,英無法接受白銀長期流向中國的局面,經英政府、東印度公司以及一眾英在印商人的共同努力,英國終於利用鴉片實現了白銀的倒流。事情並沒有到此為止,著名的鴉片戰爭以及由此產生的改變國際局勢的影響不再贅述。英國政治思想家霍布豪斯感嘆「中國,這個藝術、文物、工藝品、設計、創意和哲學的巨大寶庫遭受洗劫,而白人國家的收入保持了數年的增長。可以說,為了一壺茶,中華文化被摧毀殆盡。」這雖是英國學者發自肺腑的良心之言,但實質上仍有誇大茶葉改變歷史的嫌疑。
就中國而言,不論有沒有這種具有諸多功效,能夠寧心怡神的「綠色黃金」,一個有着燦爛文明的古國,在相當長歷史時光裏停滯不前,且執政者日漸腐朽,遭致列強凌辱已是難逃的厄運。就英國而言,伴隨其國力的強勢崛起,其逐鹿全球的野心昭然若揭,實在不需要一杯香茗來為其行為背書。
書中將英國人對飲茶的強烈欲望,於農業革命、消費革命、工業革命進行了關聯。不可否認,茶作為一種關鍵消費品,對英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筆者以為將茶與「三大革命」過度關聯,仍是不足取的。不論是咖啡、可可、茶,還是糖,都左右不了一個國家發展的時局。促成一個國家社會發展、變革的因素必是多方面的,比如經濟的持續增長、技術的重大進步、軍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國家政治、國際時局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等。
欲壑難填是人的本性,而將之擴展到一個國家同樣如此。雖然大量出口鴉片令英國賺得缽滿盆溢,但茶葉只能仰賴從中國進口卻是英帝國的一塊心病,迅速找到替代茶園,在當時的英國成了一項大事。幾經波折,印度的阿薩姆邦「有幸」獲此殊榮。
將阿薩姆邦純天然的環境,改造成可以批量產出茶業的大茶園,並非一帆風順,這中間是無數人的命運悲歌。由於氣候、環境、醫療條件等原因,即使是最高等的「白人」在此也有極大的早逝風險。而「苦力」則被茶園主當成了會幹活的動物。伴隨茶園主獲得的利閏日豐,茶園苦力的生活條件卻沒有相對應的得到改善,直到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
表面上,造成阿薩姆邦悲哀的罪魁禍首是茶,但究其根源,仍要歸因於印度的積貧積弱,以及英國的利益野心。即使沒有茶之禍,印度和中國在近代仍然會經歷重創,這是歷史層疊累積的結果。
書中引用了一些學者的天真之語,比如「茶取代了發酵飲料和酒精飲料後,改善了多數人的健康和道德水準」。假如茶真能教化一個國度,那麼最先被教化的當是日本,就不會發動侵華戰爭;假如接受了茶的恩澤,一個國家就能善良起來,那麼就不會有毒害世界的鴉片。面對赤裸裸的利益和帝國野心,道德永遠是第一個被拋棄的「身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