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七年, 權叔(前排右一)推動的龍虎山行山徑正式啟動/資料圖片
一九九八年劃定的龍虎山郊野公園,在香港三十多個郊野公園中算是最小的了。四十七公頃面積、二百五十多米高海拔,園內從龍虎山至夏力道以北的西高山中,一些不那麼平坦、布滿枯葉和泥土的小徑下,原來有着逾百年的歷史和故事。今年已八十二歲高齡的陳尚權(權叔),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行山愛好者,十多年前他偶然發現了連接龍虎山與摩星嶺的一張舊地圖,開始獨自尋找被荒棄的行山古徑。若沒有權叔當年的執著與探索,如今這個結合軍事歷史、中草藥園及郊遊於一身的龍虎山郊野公園,或許也只是個普通的城中「後花園」。/大公報記者 周怡
二○○七年,連接香港大學與龍虎山郊野公園的龍虎山行山徑正式啟動,全程約二千米延綿於半山的行山徑,沿路設有十六個配備KK號碼的休息亭,以及康樂設施和種植場等,各項設施完備,每日吸引不少附近居民、遊客或學生團體行山。龍虎山郊野公園發展成為今日的面貌,作為龍虎山郊野公園晨運之友會主席的權叔,可說是最好的見證人,更是開拓者。
戰時古徑「重見天日」
擁有三十多年行山經驗的權叔,至今仍保持每周約三次行山的習慣,因居住於西營盤,權叔很早開始就經常在山區間徒步,當年他發現隱藏於龍虎山中許多交叉於主路之間的小徑,經過約兩年時間的探索和清理,許多山徑現已重新開放成為公共行山徑,當中就包括曾經被英軍用作秘密運送物資予炮兵用途的小路。
「龍虎山與摩星嶺如此相近,怎會沒有相連的道路?」帶着這樣的疑問,權叔於二○○三年中開始着手尋找被掩埋的山徑,當時他年歲也已七十有幾了。
有人說這不可能成功,也有人認為權叔的做法很愚昧,但人總要有一些堅持和信念,權叔的堅持,就是掀開歷史道路上的沙土,讓行山者在行山過程中,一邊觀賞自然風光,一邊用雙腳和心去感知屬於這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雖已被劃定為郊野公園,但龍虎山與摩星嶺之間,當時並未有相通的路徑,行山者要翻山越嶺跨過一個山頭才能到達另一座山。
「無跡可尋,非常困難。」權叔回憶,那時他每周至少要用四天時間,憑一己之力,帶着舊地圖、膠帶、修剪器和麻繩等工具,在長滿植物和被土覆蓋的山徑中尋覓和探索。
為了避免迷路,權叔會一路用膠帶在樹上作標記,並每半小時打電話給妻子報平安,這樣大約進行了三個月左右,權叔在山徑中發現了舊墓地、木板、石屎路,還有戰時軍用小徑。
權叔介紹,首先被發現的是曾經英軍為了躲避日軍戰機的偵查,使用的其中一條隱秘通道,這條小徑又短又窄,一側還有茂密的竹林作為掩護,但其中一處唯一見光的部分,被日軍炸爛。翌年,權叔在前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胡楚南、陳華添及謝德明等好友的幫助下,又尋找到另外兩條軍事山徑,更在其中發現了當時的軍營、碉堡和堡壘等,權叔不僅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遺產得以重見光明,更「重啟」了跨越兩座山頭之間的捷徑,為行山者行程節省了近一個小時。
曾被遺忘的歷史印記
靠近龍虎山克頓道附近的松林廢堡(松林炮台),興建於一九○一年,是香港所處位置最高的炮台,它最初主要作用是防止法俄兩國侵略香港,當時裝置了兩門口徑為六吋的後膛大炮,射程約為三萬八千呎,後來改為空防炮台後,裝置了兩門三吋口徑高射炮,射程約為兩萬呎。
權叔告訴我們,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香港遭日軍侵襲,松林炮台多次遭受日軍空襲和炮轟,一門高射炮被日軍擊中,部分炮台設施被損壞,如今在炮台石體還能發現不少被炮彈轟炸的痕跡。
作為香港保衛戰的歷史印記,松林廢堡亦是香港境內唯一一座以戰前形制遺留下來的空防炮台,它數十年來,依舊保持被炸後的面貌,瘡痍的指揮台、彈藥庫、掩體,甚至廁所都保存完整。「通過後來裝置的歷史說明展板,行山者可以一邊遊覽,一邊了解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權叔說。
沿着克頓道往下,還會經過路旁的維多利亞城界石。大約於一八四三年命名的維多利亞城,範圍包括現時的堅尼地城、西環、中環、灣仔與銅鑼灣一帶,港府於一九○三年公布維多利亞城的界線,龍虎山的這一塊是現存六塊界石其中之一。
權叔回憶,當時政府對此處生態歷史資源的保護和重視不夠,幸好多得各方有心人的推動和幫助,自二○○六年漁護署將此發展為歷史徑,才有了好轉。同時,還有橫跨太平山段與龍虎山段,貫穿克頓道、龍虎山與西高山的一條山徑—張保仔古道,在權叔看來,也是香港曾經一段不可磨滅和珍貴的歷史痕跡,不應該被人們遺忘。
「我期待龍虎山郊野公園能夠成為一種教育行山徑,除了戰時歷史遺跡,還綜合生態環境與中藥研究項目等內容。」年事已高的權叔,現仍盡心為此事各處奔波,他計劃於明年再次籌辦古道生態行,希望更多來到這山中古徑的人們,不要白費了這裏一切的美好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