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海子的理想家園「面向大海,春暖花開」,大家早耳熟能詳。馮唐讀完老舍一九三六年寫的《我的理想家庭》後,對自己「理想的小房子」的描述也很有意思。他的「夢之家」有十個要素:居住面積一百平米,含一卧(最多兩卧)、一廚、一起居室;院子大,有果樹、禽獸;四季都有好天氣;有山水風景;附近有公園;附近有大學;配套設施良好,有好幾家餐館、獨立書店、走路能到的好醫院;城市歷史最好連續不斷、百年以上,有古董店、博物館可逛;一小時車程內有國際機場;附近有隨時可聚的朋友。當然,更基本的要求是空氣乾淨,飲用水、食品安全,走在街上放心,不會被無故從家中帶走。
朋友批他不用考慮上班車程,站着說話不腰痛。我卻驚異地發現,除了冬季稍長、卧室稍多、沒種果樹,上述要素我在美國的房子都具備了。但同胞來到這個人口九千多的美國中部大學小鎮,常驚恨窮鄉僻壤、缺乏娛樂。老舍心中的宜居之地「頂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島,至壞也得在蘇州。無論怎樣吧,反正必須在中國,因為中國是頂文明頂平安的國家」。撇去「中華文化第一」的潛在民粹傾向,舒老終究是個城裏人。不知馮唐幻想他的小房子,是否也是葉公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