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張伯駒文采風流的另一面\馬斗全

時間:2016-12-02 03:15:52來源:大公網

  張伯駒在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是非常著名而又很特殊的一位。許多讀者都知道他是民國四公子之一,是位風流才子、著名詞人,還知道他喜歡戲文,更知道他富收藏,並將多件珍貴的收藏品捐給國家。而對張伯駒一生命運沉浮的具體情況,卻知之甚少。對其內心世界,則更是隔膜無知。寓真先生所著《張伯駒身世鈎沉》一書,終於讓讀者看到一個真實而完整的張伯駒,看到張伯駒倚聲填詞、收藏字畫文采風流的另一面。

  張伯駒數次婚姻皆不如意甚至不幸,曾因離婚案被告上法庭。又因財產糾紛兩次被親屬告上法庭。家裏雖曾很有錢,但他因購買珍貴文物和還訟債而不斷負債,為還債數次出賣房產,連最後的住所展春園也賣掉了。張伯駒收藏文物,固然出於其愛好,其實更出於熱愛這個國家的文人本質。他在四十年代負債七千多美金購買流散東北的文化珍寶,是為保存國家文物,害怕流到國外。還曾致信主政北平的宋哲元,說被英人購去的某畫為重要文物,請當局查詢,勿使出境。這同古今許多人的收藏,有着本質的區別。他還曾被綁票,公司和家人均表現冷漠,至少不積極援手,惟有最後一任妻子奔走營救。他捐出了八件國寶級文物,卻被打成「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分子」。家產沒了,收藏捐了,他最後成了一個無產文人。真所謂「飽經風雨陰晴之變」。其中坎坷與無奈,頗令人同情。

  《鈎沉》作者寓真與張伯駒有着眾多相同愛好,同酷愛傳統文化,同喜好把玩和收藏古籍、碑帖、書畫等,同擅詩詞,探究張伯駒自有其得心應手之處。寓真又是一位法官,職業習慣使他尤重證據,並像審案一樣要把張伯駒的身世資料、事件的來龍去脈全部弄清楚。為撰此書,多年來他查閱了眾多檔案,搜集了眾多信件,細讀了許多人的回憶錄,真所謂十年磨一劍。在鈎沉、考證、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張伯駒內心,與讀者一道,透過現象,細緻關照張伯駒的精神世界。重要事件的所有經過,包括一些細節,書中都有確切的探究與展示。

  以張伯駒與潘素的相識相愛經過為例。張伯駒數次不如意婚姻後,遇潘素,總算得一知己。《鈎沉》不是記錄起自風月場的這一男女情事,而是從張伯駒為什麼特別讚賞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詞說起,再探究潘素的身世與上海煙花場的情況,以及張伯駒因何機緣而結識潘素,是誰為穿針引線。其間好事多磨,才子佳人之結合,真似傳奇故事。又如有天下第一法帖之稱的陸機《▉平服(心情)/平復(情緒,疾病痊愈)▉帖》,世人只知張伯駒將此收藏品捐給了國家,至於當初為何收藏和如何收藏,卻不太清楚。那是張伯駒因溥儒手上一名畫已流至國外,擔心《▉平服(心情)/平復(情緒,疾病痊愈)▉帖》也流失,而亟欲購得。他如何有機會購得,到手後又被日本人盯上,為了護寶和避難,如何帖藏衣被中離開日寇控制的北平,到西安去謀生。其曲折與艱難,書中均有詳細的描述。終於為中華民族保住了這一珍寶,最後捐給國家,就不足為奇了。張伯駒保護《▉平服(心情)/平復(情緒,疾病痊愈)▉帖》和其他國寶事,真是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大概只有張伯駒本人才清楚、其親屬也未必完全清楚的張伯駒身世及一些具體情節,終於清晰地展現給世人。《鈎沉》無疑就是一部張伯駒的人生檔案,而成為研究張伯駒和了解一代知識分子、了解一個時代的寶貴資料。張家的變遷,張氏父子的經歷與事跡,簡直就是從北洋政府到「文革」這一段中國歷史的縮影。張家由貧農而富農而地主而官僚,後來又衰敗為貧民,非常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人的命運浮沉。時事、人生,世道滄桑,人情冷暖,表現得淋漓盡致。張伯駒在各個時期和人生每個重要關口的表現與內心,展露無遺。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永遠不可改變的,是其文化性格。張伯駒所表現出的中國傳統文人堅定的人生態度、志節操守和人格,甚是令人敬佩。

  讀《張伯駒身世鈎沉》後,方知張伯駒文采風流之外,更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方可看到一個全面而真實的張伯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