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幾株山草藥 一碗安家茶/張茅

時間:2016-11-27 03:15:27來源:大公網

  圖:毛稔:解毒止痛止血。網絡圖片

  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宜行山作樂!

  許多登山隊之中,這個群體與別的不一樣,「智者樂山」,他們以尋找野生的生草藥為樂,自言是「香港草藥遊」的一群,他們攀爬一般行山者不到的山谷,以便發現本土的生草藥資源,將收穫發放網上,供愛好瀏覽,藉以推廣中醫中藥知識。

  路過舊式傳統街市,看到菜檔出售鮮土伏苓,藥材舖賣的是土伏苓乾,街市才買到鮮土伏苓,但靠運氣和偶遇,需要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問菜婆土伏苓哪來,她說新界一位阿伯拿出來的,時有時無,不定期地出現。這位老者,以採藥為生,不懼危險攀爬,把草藥拿去街市賣給小販檔,他日老人退休了,街坊群眾需要生草藥不知往哪地方尋。

  想起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生草藥開始盛行,受內地發展生草藥影響,有關草藥書籍頗多,風氣所及,香港中醫界興起應用生草藥。需求增加,新界鄉村有村民改種生草藥為生。

  當年我走訪大埔一條村,位於康樂園後面,當時康樂園未建,還是一大片地,穿過村屋,向深處走,眼前呈現一片平地,隱於山谷,耕地種滿綠油油植物。村民說這都是生草藥,然後按類給我介紹,白花蛇舌草、雞骨草,田冠草,七月一枝花,蚌花,淡竹葉、野葛菜、土伏苓等,大堆草藥名稱對我非常陌生,頗具新鮮感,村民逐一教我辨別。

  再繞到林村河邊一塊地,另一位村民邀我看他種的冬蟲草,他從泥裏挖出來,說這就是冬蟲草了。接過來看,每條蠶蟲一樣粗大,比冬蟲草長三分一,我說這不是冬蟲草吧,他不置可否,說不清是什麼草藥,又有人對我說成功將東北人參移植新界,我看他拔起來的,蘿蔔那樣粗肥,算是什麼人參,當時生草藥流行一時,市場有需求,鄉民什麼都種,傳統生草藥成功種出,人參、冬蟲草的試種是失敗的。這股風,吹動生草藥在本港發展。

  翻看唐詩,見詠草藥,詩人杜甫「秋雨嘆」,詠草藥決明,決明的功能在於明目。杜甫詩: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

  着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

  明詩人顧同應「決明詩」,自誇好眼力,只因長飲決明茶。

  詩曰:

  愚翁八十目不瞑,曰書蠅頭夜點星。

  並非生得好眼力,只緣常年食決明。

  他年高八十,自誇白天仍可寫蠅頭小字,晚上點星星,眼力那樣好,就是長年服用決明。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書中記載,以決明處方,配山楂、荷葉、首烏、白糖,功效降血脂,軟化血管,降膽固醇。民間炒熱作茶長飲,助肝益腎,明目。

  新界耕地漸少,地主將耕地出租,九成用作貨櫃擺放場,免耕作之勞坐享收入,生草藥種植幾近絕跡。現在最大的草藥園在中大,佔地二萬平方呎,位在「小橋流水」附近山坡,五百多種,二千多株,供教學及中藥研究。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徑的中藥園,推廣中藥知識,近年,當局設生草藥專題公園,園中全部種植生草藥,供遊人觀賞。

  走出藥園,在戶外山野之間尋找本地草藥資源,是近年出現的旅行活動,在慈雲山古道山坡,找到近十種草藥,如三等芋、火母炭、車前草、崩大碗、鴨腳木、土茯苓等,有助了解野生資源的分布。這些草藥,有不同功能,海芋,性寒,有毒,俗稱痕芋,清熱毒,消腫,但必須經炮製去毒性,切片,用米及鹽,炒至棕色,煮兩小時服飲,治流行性感冒;崩大碗,治肝臟腫大、咳血、鼻出血及毒蛇咬傷;土茯苓,清熱毒,散瘀消腫;鴨腳木,樹皮、樹根可用,治咽喉腫痛,用樹皮或根浸酒,治風濕骨痛,香港常見。

  動植物公園的草藥園,是香港最早建成的中草藥園之一,至今有十年歷史,入口掛上刻有「紅纈杏林,綠滋藥園」的木刻牌匾。

  二〇〇六年公園與生草藥研究專家李甯漢合作,在二月至四月期間走遍香港各處,蒐集園內沒有的品種。

  他們在三個月內上山採藥八次,通常在周日,涉及的地點包括西貢大浪灣至赤徑、大嶼山大東山至南山、大埔燕岩、西貢西徑至大環、荃灣大帽山至河背、大嶼山石壁至大澳、馬鞍山至梅子林,以及荃灣大帽山。

  他們在經驗推屆時透露,每次的「尋寶」旅程,由李甯漢帶領,成員約二十至三十人,包括康文署人員和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浸會大學的中醫藥系的師生。

  這一年內,他們上山採藥五次,蒐集了約一百四十個品種;二月杪在大東山至南山的旅程中,還找到珍貴的「華重樓」。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雲南重樓或七葉一枝花的乾燥根莖。其味苦,性微寒;有小毒。有清熱解毒,消腫痛,涼肝定驚之功效,常用於瘡腫痛,咽喉腫痛,蛇蟲咬傷,跌撲傷痛,驚風抽搐。

  油麻地官涌街市未搬遷時,是生草藥的集散地,每朝天未亮,新界藥農將摘下的各類生草藥,運出官涌街市交給小販檔,與花墟十分相似,花農凌晨三時已將鮮花運抵花墟。官涌街市有生草藥檔,也有菜販兼賣生草藥。

  生草藥檔,冷門生意,已不多見,仍在經營的,都說抱着服務街坊的宗旨,不然早已結業。西環正街街市二嫂的生草藥檔,方便坊眾,二嫂已是婆婆了,年八十餘,皮膚如少婦。賣生草藥近五十年,每日清早去花墟入貨,一紮草藥幾十元,帶回檔口,都是薄利生意。街坊氣咳,她隨即介紹:「好易啫,用龍脷葉、蜜棗、果皮、瘦肉煲湯啦,止咳㗎!」

  涼茶舖與生草藥處境相近,往日戲院旁邊必有一家,新光戲院側有益壽堂,元朗戲院側有許留山,高陞、真光、仙樂戲院有較小的涼茶舖,隨着戲院消失,涼茶舖失去依附而結束。佐敦道一家數十年的涼茶舖,幾被遺忘,前些時一位新加坡遊客感冒,路過涼茶舖,聽說涼茶可除感冒,抱着一試的心態光顧,喝後而愈,回新加坡上網介紹,香港涼茶舖果有名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