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港九溯源】 宋王臺巨石 中央王權象徵

時間:2016-11-23 15:14:21來源:大公網

1920年的宋王臺門牌樓。可見當時仍有小山丘。網絡圖片

  文 | 木也

  1277年,南宋滅亡後,為躲避元軍追擊,南宋軍民擁立的10歲娃娃皇帝趙昰由海路退至廣東。4月,抵達官富場(啟德舊機場一帶),建立行宮,盤垣數月。宋亡後,為紀念兩皇避難,後人在一塊可容納五十人的巨石上,刻「宋王臺」三字。

  19世紀末,九龍築路建房需要大批建築材料,商人開始在聖山採石,九龍居民遂發起保存宋王臺活動,幸得▉立法局/立法會▉華人議員何啟的支持。1899年,港府採納何啟建議,頒布《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聖山採石。二十世紀初期,華商李瑞琴捐款修築石垣、牌坊、小亭、盤山台階,在聖山上建成一個像模像樣的小公園。

  傳宋帝抵達官富場時,土瓜灣村民簞食壺漿,備舟獻糧前往迎接,因此得到御賜黃傘一把。此後,每年賽龍舟時,九龍村民都將此黃傘供奉在一巨舟上,向其叩拜後才開始比賽。這一習俗一直沿襲到清朝光緒年間。

  據前清探花陳伯陶考證,元史稱帝昰及帝昺為二王紀,故可斷定字刻於元代,故所刻為「宋王」而非「宋皇」。根據簡又文《宋末二帝南遷輦路考》一文記述,石刻乃是由廣東水陸路提督錢夢虎命新安營游擊林孫、新安縣知事李維瑜及官富巡檢胡宏昭等,於嘉慶十二年,即1807年重刻。唯無法確定宋王臺三大字是否為此前之刻字,抑或嘉慶年間新刻。審視落款書法,還是發現三字與落款字體不同,若然,宋王臺三字應為元刻。

  香港日治第二年,即一九四三年,日軍為擴建啟德機場,宋王臺一帶被劃入徵地,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連帶在宋王臺後方的珓杯石名勝亦一併炸毀。聖山遭野蠻炸毀,山上原刻有大字的巨石炸裂而為三,丟棄在亂草叢中。所幸「宋王臺」及其右邊落款七字「清嘉慶丁卯重修」完整如故。及後日本投降,港英政府繼續推行擴建啟德機場計劃,最終把聖山夷平,並在原址建造了啟德機場客運大樓。

  戰後,應趙氏族人的請求,港府在啟德機場以西修建宋王臺公園,將原來的不規則岩石,依照刻字結構,削成長方體,放置在公園內,供後人瞻仰。修整後的殘存岩石尺寸僅為原來的三分之一,遷移到新建的宋王臺花園展出,又於一九六零年正式向公眾開放。港府為表尊重,更把原來的「王」改作「皇」,並由簡又文撰寫《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立於園內。巨石上面的宋王臺三字,依然故我,不做改動。唯市民依舊過往習慣,仍稱之為宋王臺。

  宋王臺花園落成初期,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曾在宋王臺附近的酒樓舉行祭祀,並在會場展示宋帝昰及宋帝昺的畫像。

宋王臺公園似乎早已王氣不再。網絡圖片

  今時今日,宋代遺風已不復往昔,聖山巨岩也已杳無蹤跡。唯一能看到的,就是那象徵皇權崇高威嚴的一塊石頭,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默然兀立在九龍一角,讓人們不時想到,這裡曾經是大宋王朝的天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