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讓孩子從小為自己讀書/徐海娜

時間:2016-11-23 03:16:10來源:大公網

  常常有人問,到底要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為什麼有的孩子看起來似乎天生就愛閱讀,而有的孩子則相反?有句網絡上流傳的話語是:「你必須非常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其實運用到閱讀上來,也是這樣。但可惜的是,很多人這份「用力」卻用錯了方式。譬如有的人總喜歡用「強權」的方式來迫使小朋友讀書,效果如何呢?

  前不久遇到一位家長,他要求他剛上初中的兒子讀他指定的文史叢書,可是他兒子卻提不起興趣來。這位父親採取的方法是:「好,如果不讀這本書,就沒有別的書可讀。」面對父親的「強權」,孩子表面上就範了,但你若想和他討論一下剛剛讀過的書,他只有一臉冷漠。

  為什麼會有人在閱讀這件事上使用「強權」呢?我想大約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明白閱讀的本質是什麼,從而也無法知道怎樣才能令閱讀在孩子們的生命中發出效果。

  某種意義上,我覺得閱讀的本質在於其中的那一場場或深或淺的「遇見」。閱讀為什麼能夠打動人?是因為我們所閱讀的文字與我們內在的情感發生了一場複雜的化學反應,令我們想要讀和不斷地讀,就像是一種生命的本能。這樣的一種「遇見」多種多樣,遇見的也許是潛在的自我,也許是未發的慾望,還有對這世界廣闊恆遠的好奇。這種「遇見」往往像是戀人的目光一樣,直擊我們的心房,而後產生長久的欣喜。

  閱讀還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很多樂趣,幾十年前,去日本旅行的文藝青年們,就會「跟着伊豆舞孃去散步」,這是因為得過一九六八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寫過《伊豆的舞孃》並多次搬上銀屏,人們要到小說中的「我」走過的那一段路上再次體驗文學作品帶給世人那種內心的悸動。

  還有,總是有很多人不辭辛苦去拜望一些作家名人的故居,也是因為這寫書的人帶給人們那種曾經的觸動。但是你假若沒有閱讀,就體驗不到名人故居的風情何在。記得我在亞特蘭大的那段日子,有位留學生告訴我說,亞特蘭大的瑪格麗特·米切爾故居就是一棟老房子,「什麼也沒有」。確實,如果你不曾讀過《飄》,也不曾被觸動過,那確實是「什麼也沒有」。同理,只是「買買買」的旅行和讀過《東京文學散步》的旅人如何可以同日而語?

  近日,有一位朋友要去京都,行前在網誌上寫道:這是她第二次去京都,第一次去前她讀了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這次又輾轉找來《聯合文學》策劃的「京都文學之旅」專題。當她踏上根據《源氏物語》、《平家物語》等古典名著設計的文學散步路線,再以森鷗外、介川龍之介等文豪的作品為導覽,再想着市川崑導演的相關電影,一路迤邐而行,必定會有非常美的體驗。這是不甘於「走馬觀花」式旅行的一種選擇,閱讀讓我們對同樣的事物有更深和更多層次的豐富體驗。

  一九九四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經說過:「從小開始為自己而讀書,是可以不間斷地持續一輩子的。」我想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在閱讀這件事上不可使用「強權」了。「強權」往往令精神世界的「遇見」難以發生,畢竟「強扭的瓜不甜」,所以這種澆滅閱讀興趣的做法差不多可以休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