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澳門音樂節  獨特私房菜

時間:2016-11-23 03:16:04來源:大公網

  圖:「神弓妙韻」低音提琴手維契獨奏貝里尼《夢遊女》幻想曲的場面 澳門文化局供圖

  歷時一個月(十月一日至三十日)的澳門國際音樂節,今年已舉辦到第三十屆,已成為澳門一年一度的旗艦級節目,過往大多將節目安排在同樣是澳門旗艦場館的澳門文化中心,但今年二十項表演節目中,卻有十一項安排在二○○五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的歷史性建築舉行,獨特的場地和氛圍,成為音樂節別具特色的節目,恍如獨特的私房菜。今年筆者便選上了八場私房菜節目,安排在崗頂劇院的最多,佔了六場。

  周凡夫

  崗頂劇院原名伯多祿五世劇院(葡文Teatro de Pedro V),是現存中國土地上歷史最悠久的首座西式劇院。一八六○年興建,用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入口正面的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義的三角楣,則在一八七三年再加建,除劇場外,建築內還設有舞廳、閱書樓和桌球室等。可以說,這裏曾是西方藝術文化進入中國土地的重要窗口,是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場地,亦是普契尼著名歌劇《蝴蝶夫人》亞洲首演的地方。

  雙鋼琴銅管五重奏

  崗頂劇院曾因白蟻蛀蝕問題而關閉近二十年,一九九三年和二○○一年兩度進行維修後才重新開放,劇院堂座的觀眾席作橢圓形布置,劇場一側是休息長廊,並設有樓梯直達二樓觀眾席,樓座座位布置作月牙形,以樓下十條排列成弧線的柱子支撐。兩層座位合共約三百左右,劇院空間不大,舞台面積亦較細小,所以演出者和觀眾距離感覺很親密,室內樂、獨奏及小型演出至為適合,氣氛確是和正式音樂廳很不相同。

  今年首先欣賞的兩場「藝萃菁英」,一如去年首辦,用作為在開幕前預演的「熱身節目」,亦是為澳門新一代音樂家提供登台實踐機會,選在空間不大的崗頂劇院,確可大大減低登台經驗有限的青年演奏家的臨場壓力。九月二十九日的首場,全是重奏曲目,上半場是潘澔雪與潘澔彤姐妹檔的鋼琴二重奏,下半場是梁樂鳴領銜的銅管五重奏。

  潘氏姐妹留學美國,兩人當晚演奏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的雙鋼琴版本暖場,接着演奏聖桑《骷髏之舞》的雙鋼琴版本,自樂曲開始便展現兩人在力度與速度持續不斷提升,勁力張力越來越強的處理上精準的合作能力,隨後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一雙鋼琴組曲《描畫幻想曲》才是重點樂曲,全曲四個樂章,將兩台鋼琴的演奏效果,透過各種技巧配合不同速度力度的變化,充分發揮潘氏姐妹熟練的技巧與高度默契的合作。

  下半場梁樂鳴擔任第一小號的銅管五重奏,是一個結合了深圳、台灣、香港、澳門四地的銅管樂組合,第二小號馮嘉興(香港),圓號徐毅(深圳),長號周子揚(台灣),而大號手岑嘉倫,則是與梁樂鳴同樣於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成長的澳門人才。當晚選奏的五首樂曲,四首都是二十世紀作曲家的作品。

  當晚所選樂曲大多發揮銅管五重奏的亮麗音色來傳情達意,且多有貼近內容的明確標題,五位樂手奏來亦有很不錯的合作效果,為此,每首樂曲都能帶動觀眾的情緒。但最感人的仍是改編自黑人靈歌的《奇異恩典》,這是小號獨奏,銅管樂四部伴奏版本,梁樂鳴奏來頗有靈歌韻味,加上手法新穎,除加用變音器,又用手擊打樂器發聲,小號炫耀性的「一氣呵成」長奏,更是討彩。隨後的《蒙特里根丘陵組曲》是加拿大現代作曲家M. Calvert(一九二八至一九九一年)長約十分鐘的作品,四個樂章不同情調情緒,奏來對比頗為鮮明;用作壓軸的美國現代作曲家Paul A. Nagel(一九四七年生)的《五人捷舞》,混合了爵士樂風味與搖擺節奏,奏來輕鬆愉快,在速度加快後,卻突然剎停,將全曲結束,亦有不錯的效果。

  鋼琴精英與薩克管

  第二場「藝萃菁英」由三位在澳門成長的新一代演奏家登場。上半場首先登場的張海量,只奏了一首拉赫曼尼諾夫的《柯雷里主題變奏曲》,二十段變奏大多具有炫技效果,張海量亦能奏得自然而不帶絲毫誇張,技巧純熟,造句清晰,音色明暗與層次都細膩豐富,稍欠的是音色響亮的高潮大可張揚些、強力些。接着陳倩演奏的孟德爾遜的D小調莊嚴變奏曲,同樣是變奏樂段外加上主題和尾聲,變奏樂段亦多達十七段,但多短促,為此,樂曲變化很快,發揮了熱身作用後,接奏的普羅科菲耶夫第三奏鳴曲,才是展示其技藝的重點作品;十八分鐘的音樂中,有好些擊打式和弦和高速度跑句,最後高潮部分更有如高鐵飛馳般的連珠炮式跑句,陳倩奏來平穩自信,難得的是她演奏這首充滿炫技性的技巧性作品,▉台風/颱風▉並無絲毫誇張動作,亦無刻意渲染。

  張海量與陳倩,都是仍在求學階段的青年鋼琴好手,下半場的孫穎麟,則是近十年間活躍於港澳及內地的新一代薩克管演奏家。當晚他與活躍於香港樂壇的鋼琴家何欣欣攜手登台,首先演奏德麥斯曼(Demersseman)的《原創主題幻想曲》,孫穎麟奏來流暢動人,在舞台上的舉止神態即時展現出老練豐富的登台經驗。接着四首二十世紀作品,各有不同風格效果,重頭樂曲是英國現代作曲家喜斯(D. Heath)原為大提琴和鋼琴創作的《火魂》(On Fire),改編用薩克管與鋼琴演奏,運用了好些現代技巧,充滿戲劇性色彩,及鋼琴擊打性的效果;鋼琴激動快速的跑句,和大幅度情感起伏的薩克管樂音,雙雙緊扣着將音樂推進,這可是一首帶有感傷和痛苦,蘊含着複雜感情的樂曲,其中好幾段輕柔緩慢的音樂,尤為牽動人心,兩位演奏家高度默契的技巧得以盡現。

  柏林五重奏二百年

  接着觀賞的是十月三日柏林愛樂弦樂五重奏(Berlin Philharmonic String Quintet,簡稱BPSQ)的音樂會,和翌晚BPSQ連同旅居海外多年的胡琴演奏家許可演出的「神弓妙韻」。

  BPSQ的演奏,能夠「瞻前顧後」的是中提琴手塔里爾茲(W. Talirz),一九八三年已入團,組合中最資深的一位;相反地,來自巴西聖保羅的第一小提琴手哥奧可(Coelho),入團只有四年,是組合中最年輕的一位「新丁」,演出時亦見出認真與緊張兼備,技藝上和塔里爾茲的爐火純青存在着距離。

  此一獨特的組合,當晚演奏了橫跨近二百年的音樂。半場演奏德伏扎克的第三弦樂五重奏《美國》,在以低音提琴取代原有兩把中提琴中的一把後,聽來第一樂章效果更為有力、更為激情,第三樂章思鄉式的感傷亦變得更為強烈。下半場其中三首作品,則提供機會讓組合中的成員發揮領奏獨奏的技藝,韋伯的《行板與匈牙利迴旋曲》便讓塔里爾茲發揮其中提琴富有深厚感情的音色;至於大提琴手林尼克爾(D. Riniker),在四位弦樂拍檔的配合下,演奏了柴可夫斯基歌劇《尤金.奧涅金》連斯基決鬥前所唱詠嘆調《我的青春那裏去了?》奏來富有表情,末段與第二小提琴的一段「對話」,特別動人。

  接着是巴仙尼(Bazzini)的幻想諧謔曲《妖精之舞》,哥奧可的小提琴獨奏,有如狂風吹颳般的炫技華彩,恍如雪地上踏冰的滑奏,確實令人喝彩。壓軸演奏皮亞蘇拉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先奏《冬天》,再奏《春天》,探戈式風格的音樂,帶來複雜多變的節奏和探戈風情;《冬天》第一小提琴主導,多段獨奏與大提琴的獨奏相互呼應;《春天》第二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式主題帶出,最後由小提琴緊張而富活力的獨奏主導着全曲到終結。最後仍是加奏了皮亞蘇拉兩首探戈短曲(Escualo及Calambre),才在熱烈的掌聲下為首晚演出寫下句號。

  許可「神弓」功力深厚

  翌晚的「神弓妙韻」九首樂曲中有五首是許可作主角,擔任獨奏。四首由BPSQ演奏,包括開場曲孟德爾遜的第十弦樂交響曲,該曲奏來抒情輕快,活潑輕巧,可真是少年人的青春心態。接着胡爾夫(H. Wolf)的意大利小夜曲,不用低音提琴的弦樂四重奏,開始輕鬆愉快,逐漸力度增強,變得激情,對比鮮明。下半場開場亦由BPSQ首先演奏鮑凱利尼第九弦樂五重奏的終章《馬德里的歸營》,很形象化地將軍隊歸營的過程,描繪出來。接着是波特西尼(Bottesini)的《夢遊女》幻想曲,擔任獨奏的是首晚未有機會發揮獨奏技巧的低音提琴手維契(J. Widzyk),該曲不僅展現其老練的演奏▉台風/颱風▉,更將低音提琴奏出恍如唱歌般的歌聲,並展現出神級般的深厚功力。

  音樂會標題「神弓妙韻」,當然是指許可和他的胡琴。上世紀八十年代許可出道之初,首先將胡琴音樂打入日本,繼而歐美。這個晚上聽的,卻是要求更高默契,更為細膩的重奏演出,所選樂曲都是以他為中心「量身材製」的原創曲或改編曲,BPSQ的五位大師都退居伴奏位置;其中三首更是「世界首演」的新作。

  首先演奏的《思念》,凸顯二胡如泣如訴的感傷色彩與語言,接着演奏旅美華裔女作曲家陳怡一九九七年所寫的《胡琴組曲》,三個樂章發揮了三種胡琴的特性,各有不同色彩,終章《舞》,以京胡帶來鮮明的「京」味,是三個樂章中最炫技性的部分,緊拉快唱的效果,一氣呵成的氣勢,凸顯出許可深重的運弓功力。周龍的《太平鼓》原是小提琴與鋼琴作品,這次首演的二胡及弦樂五重奏版本,很有音響效果,全曲最後以一下弱音和弦結束,更是神來之筆。至於以二胡演奏薩拉薩蒂的小提琴名曲《流浪者之歌》,樂曲開始,充滿表情,慢而傷感,如泣如訴,牽動着聽眾的心,但旋即進入有如高速跑車般的快板,大有二胡將小提琴比下去的凌厲樂風;最後一曲世界首演的《鄉間喜悅》,是一首純粹技巧性的開心小品。加奏一曲《野蜂飛舞》,由二胡與第一小提琴齊奏一段,難度高,但效果好;繼而再加奏江蘇民歌《茉莉花》,最後許可獨奏一曲《賽馬》,為整晚演出奏下結束的音符,許可再一次用他的二胡、中胡、京胡和板胡確立他的「神弓」名號仍未褪色,不僅舞台丰采依然,與BPSQ五位樂師的合作,更顯出沉穩大度的大師格局,期待有機會欣賞得到他與交響樂團的合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