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琢製的古玉琮(矮寬型),受天然地層灰沁而鈣化,於浙江省瑤山出土。坊間多近仿偽品,乃加石灰以人工高溫燒焗而成,絕非長期天然地熱使玉緩緩受沁所致,也與良渚古墓發現有「火烤斑」的「雞骨白」灰沁有別。那時期的文化有焚玉陪葬風俗,也有焚玉作宗教儀式;但器上必留有可窺見玉地的「窗口」,古紋飾刻法亦迥異。
良渚文化較多大型玉琮。我們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與首都博物館,曾分別見前者有紋飾共十九節,後者也有十五節,並刻五峰立鳥符號;與附圖僅一節的短寬型玉琮不同。浙江反山另出土一件代表性玉琮,則分上下兩節。二者相同之處,皆精細雕刻「神人獸」(合體)的面紋圖案,威嚴而古樸。
古玉琮造型俱外方內圓如管形。《白虎通.文質篇》所謂:「圓中牙身方外曰琮。」《周禮》註:「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虛圓,以應無窮,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古人祭天地時,把玉璧橫放玉琮上端,以示「通天地」。刻天神、祖先與地祇三位一體的紋飾,有「天人合一」之意。至殷商,玉琮仍常有出現,但器形比較短矮為多。四川成都「三星堆」金沙遺址,亦發現古蜀人也琢四節及十節等玉琮。那時正是商末周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