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瓷畫國畫「臉對臉」/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時間:2016-11-21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觀眾現場觀賞相似題材的瓷器、國畫/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人物、山水、花鳥,中國藝術中最常見的主題,呈現在中國傳統繪畫或瓷器上,無論是構圖還是筆畫,都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和效果。「相看兩不厭—館藏明清瓷畫與繪畫展」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題材相似的七十餘件瓷器和四十餘件繪畫同台對比展示,呈現中國傳統繪畫在不同材質上的發展脈絡以及明清瓷畫和繪畫的藝術取向,讓觀眾領略古代中國不同藝術種類之間的對話。

  藝術之路殊途同歸

  中國古代藝術輝煌燦爛,種類繁多,瓷器和繪畫是傳統藝術種類當中的主流,亦是流傳至今且生機勃勃的兩大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之時期—明清時期,陶瓷製作承傳播遷,造型、釉色、紋飾與工藝吐故納新,工藝日臻成熟;繪畫藝術遷延流變,理論、技法、氣韻與意境溫故知新,格局業已底定。

  選取瓷器或繪畫作為展覽主題雖屬平常,但抽取二者之內容、題材和技法進行比較展示,則是粵博在展覽創新方面的一次嘗試。藝術之路並行不悖,殊途同歸。本次展覽選取明清瓷器與繪畫藏品,以圖像為切入點,依照山水、人物和花鳥三種題材,通過比對相似的內容,從中尋找這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展現穩定化藝術多彩多姿的美學與魅力。

  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意度俱足—人物題材」,呈現人物繪畫中人物「精氣神」的重要性以及瓷畫和繪畫各自的表達方式;第二部分「氣韻生動—山水題材」,展現瓷畫和繪畫對山水題材描繪的分殊異同;第三部分「應物象形—花鳥題材」,展現明清瓷畫和繪畫對花鳥題材繪畫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所作出的貢獻。

  本次展覽展出的瓷器全部為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三件,二級文物二十八件;繪畫也不乏名家名作,其中一級文物一件,二級文物九件,且大多數為首次展出。

  料分五色墨分五彩

  中國畫按照用墨和用彩,可分為白描、水墨、設色等,這與瓷畫繪畫用料和燒製相似。明清彩瓷有青花、五彩、粉彩、鬥彩、淺絳彩、青花釉裏紅、釉裏紅等裝飾技法。青花可以做到「料分五色」,與水墨的「墨分五彩」堪稱神會,不過墨彩與水墨更加接近而已。

  本次展覽中,有一個清雍正的墨彩山水人物紋大盤,繪《溪山行旅圖》,盤心一人騎馬過橋,山路蜿蜒;山石用解索皴、披麻皴,樹木用胡椒點、鹿角法、介子點,畫風蕭疏。與其一同展出的明文嘉《山水圖》,兩者構圖非常相似,《山水圖》以行旅為主題,畫中四人,兩人騎馬,二僕役隨侍,正準備過橋;山水用牛毛皴,樹木用鹿角法、平塗法,畫風接近黃公望。文嘉是文徵明次子,繪畫得其父真傳,善畫山水,能夠熟練運用元四家之中倪瓚幽淡的畫風和王蒙細膩的皴法技巧為己所用。

  「滿池嬌」也是瓷器和繪畫中常見的主題。「滿池嬌」主題圖案可以追溯到遼代,以「春水」為名,基本圖式是水與水生植物和水禽。展覽中一個清光緒款粉彩荷花鴛鴦紋罐,就描繪了盛夏荷池景致,畫中包括了荷花、蓮葉、鴛鴦、鷺鷥、游魚等,技法上瓷畫工匠用雙勾先描出動植物輪廓,再用塗抹彩料,整個畫面既活潑又充滿韻味。而清馬逸《荷花鴛鴦圖軸》則畫上了荷塘鴛鴦,鴛鴦在荷花叢中游弋,荷葉隨風起舞,荷花含苞欲放,層次感十足。兩者對比,各有一番風味。

  藝術品的美,不會憑空出現,不會獨自成林,而是根植於文化的傳承、時代的土壤和知識的滋養。策展人正是希望觀眾通過觀賞瓷畫和傳統繪畫,感受大浪淘沙之後留下的璀璨文化,享受文化的樂趣。

  展覽至明年二月二十六日結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