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魏晉六朝時期古越窰燒製的龜形褐瓷扁壺(長徑廿二點五公分),十分罕見。其造型簡拙圓渾,可說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的表表者;同期所燒造者難以雷同。古越窰以燒青瓷出色;褐色瓷上品極寡。可惜,此器乃在海外一研究所看見;至於為何流落異邦,則不得而知。
此一珍稀文物斷代方面比較困難;雖粗定為「六朝」,但前人分作南方六朝與北方六朝。前者為三國時的吳、東晉、劉宋、南齊、梁和陳(建都建安,即今南京);後者為魏、晉、後魏(包括東魏及西魏)、北齊、北周和隋。後來,從三國(公元二二○年)至隋(公元六一八年)幾近四百年,也泛稱「六朝」。不過,越窰古窰址,最早於浙江餘姚上林湖發現。其後,考古學家相繼在曹娥江兩岸山坡,發現四十多處古越窰場,皆屬東漢中期至晚期;另於下游帳子山等地,出土東漢、三國、兩晉和南朝一些古越龍窰殘瓷,除了帶灰的淡青釉器外,也有少數褐釉(或帶深綠)與黑棕釉,俱胎質堅緻;經專家分析,火度達攝氏一千三百度,可見南方六朝時製瓷技術甚進步,而且也燒造褐瓷。可惜完美如附圖龜形扁壺者,着實如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