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品季老千錘百煉的文章工夫\胡艷麗

時間:2016-11-19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坐擁書城意未足》,鷺江出版社二○一六年十月出版\作者供圖

  周末手捧季羨林老先生的《坐擁書城意未足》,慢慢品讀那些關於讀書、寫作和治學的文章,頗有寧心、靜心的功效,令人不禁聯想到前段時間辭世的楊絳先生。

  兩位先生出生於同一年,經歷了相同的歷史大事件,出國期間廣閱博讀,回國後都經歷政治劫難,歷經世事和心靈的狂風暴雨。他們的文章頗有一些共通的氣韻,那是歷經滄桑後,對過往、對時代的諒解,他們身上有讀書人特有的從容鎮靜。

  本書除收錄季老撰寫的一些序、跋、書評等文章外,更多的是一些小巧精悍、生動易讀的隨筆劄記。雖多是雋永小文,但連在一起頗成氣象,老先生一生認真讀書的態度躍然紙上。

  季老在學術界,於國內尊崇他的老師—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於國外尊崇老師的老師海因里希.呂德斯,兩位大師的共同特點是,讀書能讀到他人看不到的問題,「從極平常的一點切入,分析細緻入微,如剝春筍,層層剝落,越剝越接近問題的核心,最後畫龍點睛,一筆點出關鍵,匪夷所思,又石破天驚」。

  季老盛讚國內外兩位大師的考據工夫,並非只在筆頭說說,而是在自己大半生的實踐中,一以貫之的身體力行,在梵文、佛學、吐火羅文研究方面,成果頗豐。

  季老除了繼承太老師、老師對考據的認真傳統之外,也將這一認真做學問的態度,擴展到了文章態度上。他主張「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這種新意除了如牛頓式的晝思夜想而後靈感突現,以及時代時局變換生活所賜外,更多的還要在「雜誌縫」裏找,即多讀讀別人發表的文章,從觀點中激發觀點,從見識中引申見識,舉一反三,而後形成學術生生不息的迴圈進步。

  即使是寫散文,季老也不贊同那種不構思不推敲信筆由繮式的寫法,散文絕非越散越好,隨筆也並非隨便而寫,在寫作內容上他認為當以「真情」為主,真即真實,謝絕假大空,情即抒情,避免平鋪直敘。

  不論他人如何給季老的散文觀點套上「復興八股」、「迂腐沉悶」的帽子,季老都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在書中的很多文章中,季老都反覆強調文章要「慘淡經營」,就連享譽世界的《蒙田隨筆》,在他眼中也是思想深刻而藝術性不足,並將蒙田歸入到哲學家、思想家之列,而非散文家。

  世界上經典優秀散文,多是作家煞費苦心之作,雖然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但實際上每篇作品背後,都蘊藏着文者的一片匠心。回憶起年初讀季老《風在樹林裏走:詩境自然》中的文章,他筆下翻轉的何止是自然風景,分明是自己的天真意趣,半生情懷。這樣巧妙的文章效果,又何嘗不是季老用心為文的成果?

  讀季老所寫的《漫談散文》、《〈世界散文精華〉序》、《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等文章,如同傾聽老先生的教誨,寫文章切忌假、大、空,文章當有新意,要傳遞美感,要用心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要踏踏實實地寫好每一篇文章,在核對上下工夫,避免疏漏。即使是一篇千字小文,按老先生的標準,也是要幾易其稿,慢慢打磨。

  筆者並不排除寫文章有文思泉湧筆傾如注的情況,但這種妙筆天成,對於作家而言只能是偶爾有之。就大多數文者而言,要想寫出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還是要靜下心來,將工夫用於文章之內以及文章之外。說用在文章之內,是在文章布局謀篇、煉字煉句上下工夫;而說用在文章之外,便是日常的積累、思想的打磨、觀點的錘煉,以及季老所說的在「雜誌縫」、「報紙縫」裏尋找、激發新意。

  坐擁書城意味足,慢慢品味老先生的詩人靈性、赤子情懷,受益良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