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上映新片減至三部,但戲碼頗強。《哈利波特》著名英國作家J.K.羅琳(J. K. Rowling)再與英國導演大衛葉斯(David Yates)合作,推出改編自羅琳的同名小說電影《怪獸與牠們的產地》(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影片已計劃開拍多部,一如《哈利波特》系列般。
回望十五年前推出的《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開始,至五年前最後一集《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2》(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一共八部電影,為華納兄弟賺取豐厚的利潤,全球共收七十七億二千三百四十三萬美元,還有電影相關的產品收益,也令多位從童星開始主演,到現今成為國際影星。八部電影中,最賣座的當然是結局篇《死神的聖物2》,全球共收十三億四千一百五十一萬美元,較差的是第三集《阿茲卡班的逃犯》(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全球共收七億九千六百六十八萬美元;其餘影片的全球票房,大部分都超過九億美元,全球最賣座的順序為:《死神的聖物2》、《神秘的魔法石》(九億七千四百七十五萬美元)、《死神的聖物1》(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九億六千零二十八萬美元)、《鳳凰會的密令》(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Phoenix)(九億三千九百八十八萬美元)、《混血王子的背叛》(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九億三千四百四十一萬美元)、《火杯的考驗》(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八億九千六百九十一萬美元)、《消失的密室》(Harry Potter and Chamber of Secrets)(八億七千八百九十七萬美元)和《阿茲卡班的逃犯》。
而製作預算最高的是第七集《死神的聖物1》,達一億八千六百萬美元。如此佳績,難怪華納兄弟以一億八千萬美元的製作預算炮製《怪獸》,影片在香港和美國同步上映,為這個聖誕檔期揭開序幕。
《怪獸》的故事發生在一九二六年的紐約,多個神秘物體在城中大肆破壞,令魔法界有機會被誓要剷除魔法師的莫魔組織「賽倫第二」發現;而最危險的黑巫師在歐洲造成災難性破壞後,失去蹤影。剛回紐約的斯卡曼德(Newt Scamander)並未察覺危機,還拯救怪獸,部分被收進他的皮箱內。莫魔的雅各科沃斯基(Jacob Kowalski)意外將斯卡曼德皮箱的怪獸釋放,嚴重違反國際巫師聯合會保安法。前正氣師蒂娜金坦(Tina Goldstein)插手事件,意圖恢復職位;可是,美利堅魔法國會的魔法安全部部長葛雷夫(Percival Graves)將矛頭指向斯卡曼德和蒂娜金坦。
《怪獸》壓境之下,其他兩部都是紀錄片,一部是美國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的新作《美豬出城》(Where to Invade Next)。這次米高摩亞到歐洲進行「侵略」,實質是偷師,諷刺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教育制度和人權狀況,只是金玉其外,望警醒美國人正視政府逐漸變質的問題。
另一部是香港導演許思維的《海報師:阮大勇的插畫藝術》,講述一九七六年憑手繪許冠文導演的《半斤八兩》電影海報成名的阮大勇,其後創作的海報超過二百套,影片訪問了不少著名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