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北宋文物展 現佛都勝景

時間:2016-11-16 03:16:00來源:大公網

  圖:位於朝天宮內的南京市博物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六朝古都南京擁有一千七百八十多年的佛教文化發展史,既是古代中國出現佛教活動的最早城市之一,也是近代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研究中心。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塵封了九百九十七年的北宋金陵長干寺七寶阿育王塔的考古發掘舉世矚目,七寶阿育王塔內瘞藏有如來真身「感應舍利」和佛頂真骨,以及以金棺、銀槨為代表的大量珍貴的供養器物面世,在海內外文物界、宗教界引發轟動。/大公報記者 陳 旻

  據南京市博物館介紹,二〇〇七年初,南京決定興建「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為此,該博物館從二〇〇七年初起,對位於南京城南古長干里的大報恩寺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

  地宮出土二萬文物

  大報恩寺遺址得名於明代皇家寺院大報恩寺,其所在的南京古長干里是一處有着深厚佛教文化積澱,堪稱金陵佛脈的「寶地」。

  據專家介紹,長干寺之名正式出現東晉初。東晉孝武帝寧康年間,高僧劉薩訶在此發現佛祖真身舍利及髮等聖物,轟動南北。金陵長干寺從此被佛教界廣泛認可為中土十九份真身舍利的瘞藏聖地之一。其後,寺內陸續建起兩座阿育王塔。梁武帝對長干寺進行過大規模擴建,新建了許多佛殿、佛堂,香火興盛,規模空前。

  北宋真宗下詔重修長干寺,並興建佛塔。新建的佛塔八面九層,高二百尺,初名真身塔。建成後,真宗又親自賜名為「聖感舍利塔」。天禧二年(公元一〇一八年),宋真宗又根據他的新年號,下詔將長干寺改稱為天禧寺。

  自宋至元,天禧寺一直是享有崇高地位的江南大剎,香火鼎盛。天禧寺在元末的混亂時期遭到過較大破壞。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下令對天禧寺進行大修,重建後的天禧寺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天禧寺在永樂六年(公元一四〇八年)的火災中化為灰燼。四年之後,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天禧寺的原址上大規模重建寺院,改名為大報恩寺。大報恩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皇家寺院,存在了四百多年,清代咸豐年間毀於太平天國兵火。

  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發掘,確定並發掘了始建於北宋,並沿用至明代九級真身塔的塔基和地宮。塔基的平面呈正八邊形,最大對徑約為二十五米。從外至內分為五層結構,除中心部的地宮外,周邊四層結構的平面形狀皆為八邊形。地宮位於塔基中心,開口為圓形,直徑二點二米。考古發掘證明,該地宮未遭盜掘,保存完好。

  當時,發掘出土總數多達二萬餘件的各類珍貴文物,其中在地宮中出土了種類豐富的各類供養器物,包括金、銀、銅、水晶、玻璃、瑪瑙、絲綢等各種質地。海內外專家認為,金陵長干寺地宮是一座可以和唐代法門寺地宮相媲美的宋代佛門寶庫,它所蘊藏的極端重要的文物值得海內外的從事宗教、歷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專家共同探尋。

  阿育王塔七寶隨身

  當七寶阿育王塔從鐵函中緩緩升起,出現在人們眼前時,其高大雄渾的身姿,精美豐贍的圖案,以及七寶隨身、遍體金光的華貴風采,令人震撼與驚嘆。考古專家表示,此為目前中國境內出土的體積最大、工藝最複雜、製作最精美的鎏金阿育王塔,是中國藝術寶庫中極為珍貴的佛教藝術品。

  七寶阿育王塔高一點二米,寬零點四米。塔身內部以檀香木作胎,外部用銀皮包裹,表面鎏金,並鑲嵌水晶、瑪瑙、青金石等寶石。塔蓋中間為塔剎,剎頂為球形寶珠,剎上有五重相輪。塔蓋四角有形似花葉張開的「山花蕉葉」,每座山花蕉葉與塔剎之間都有鏈條相連,鏈下懸掛着風鈴。四座山花蕉葉外側共有十九幅畫面,講述了佛祖從母親右肋降生,出生時七步生蓮、雙龍灌浴,削髮出家、菩提樹下覺悟成道、鹿野苑初轉法輪、示寂涅槃的故事,表現了佛祖釋迦牟尼從誕生、出家、苦修,到覺悟、傳法、涅槃的人生過程。

  塔身是四幅大型佛祖本生變相,塔身的銘文分別描繪了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大光明王施首、屍毗王割肉貿鴿、須大拿王布施的場景。傳說佛祖於今世之前經歷過無數次生命輪迴,無論為人還是為動物均捨身向善,這四幅變相即截取了佛祖前生的四次壯舉,這些圖案傳遞的是歷劫求道、度己度人的佛教精神。整座塔上下滿飾姿式各異的佛像,以及護法神器金剛杵,塔身四隅各設一隻站立的大鵬金翅鳥。

  阿育王塔外部還鏨刻有二十條銘文,除「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風調雨順」四字吉語外,每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別鏨刻銘文,主要記述捐贈施主的身份、姓名,捐贈的數量等。另外在塔剎根部,山花蕉葉內側,以及塔座頂部平面之上皆有銘文。

  據考古專家介紹,該塔造型高大雄渾,裝飾精美,寓意深刻,代表了宋代佛教器物製作的最高水準,被當之無愧地尊稱為「塔王」。

  景德元寶佛手拈花

  金陵長干寺地宮除了瘞藏七寶阿育王塔,同時還有一大批珍貴的供奉物品。地宮鐵函頂部有大量的銅錢,出土總數多達萬餘枚。這些銅錢上至漢代的五銖至下到北宋的至道元寶、祥符元寶等,「開元通寶」比比皆是。在大量的銅錢中,一枚「景德元寶」銅錢令人矚目。

  「景德元寶」銅錢是北宋真宗趙恆,景德年間(公元一〇〇四至一〇〇七年)所鑄,直徑二點五厘米。銅錢背面磨平,用極細的線條鏨刻一幅「佛手拈花圖」,佛手自然彎曲,手指修長纖細,拇指與小指輕拈一朵金婆羅花,花葉舒展流暢。圖案布局嚴謹,刀法精煉純熟,在盈寸之間體現宋代工匠嫻熟的金屬雕刻工藝技法。雖然銅錢背面只有佛手拈花圖案,但細細觀賞猶如佛祖立於眼前,雖只露佛手,但感佛面容安詳平和,天人合一、萬物同道的氣息油然而生。「佛手拈花」銅錢從構圖到線條布局十分完美,是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品。

  「佛手拈花」圖案源自佛教中一個重要典故,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不知何意,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以觀察智,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便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

  北宋王朝力圖把佛教當作擴大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因此宋朝佛教十分鼎盛。宋代佛教早期大體上可分為兩大主要派別,即律宗和禪宗。到慧能時,禪宗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其立教仍標榜「不立文字」,聲稱「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而看重內心的體認和觀悟,強調「心心相印」。這枚「佛手拈花」銅錢就是當時的佛教信眾特意請工匠鏨刻,供奉在佛祖舍利身邊,祈求福壽康寧願望的體現。

  蕉葉紋水晶杯

  二〇〇八年,在長干寺地宮裏出土的大量珍貴的供奉器物中,有一件蕉葉形水晶杯,高四點二厘米、長十八點七厘米、寬七點一厘米,水晶質,橢圓形杯,侈口,淺腹,通體光素,器形宛如蕉葉,葉脈疏朗,口沿一側扁扇形柄,器口鑲銀鎏金包邊。此器用整塊瑩潔的水晶碾磨而成,光亮澄澈,具有玻璃般的透明度,不做過多的細部裝飾,恰如其分地呈現了符合宋代注重形神勾勒的簡樸玉雕風格。

  據考古專家介紹,至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水晶飾物則被賦予佛教的神秘色彩,更成為善男信女佩帶之信物。此件蕉葉形水晶杯就是當時佛教信眾一同瘞藏在地宮中的一件珍貴佛教藝術品。

  宋代是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宋代所用玉材以和田白玉為主,還有水晶、瑪瑙等,經過五代十國漫長的玉器生產低潮之後,宋代玉器生產驟然升溫。國家的統一帶來了文化經濟的繁榮,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代玉器的空前發展。這時,民間玉雕行業初具規模,玉器市場應運而生,汴梁(今開封市)、揚州、杭州都出現了專門經營玉器的店舖。

  民間玉雕的興起與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宋代玉器普及,玉雕主要的消費對象已不完全是皇室貴族,也不完全是士大夫階層,還有同樣十分迷戀玉器、水晶的尋常百姓。考古專家介紹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稱,水晶為硨磲、瑪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等七寶之一,象徵着高尚、純潔、堅毅、安詳、富足、康健和圓滿,又代表着覺悟和智慧。水晶會閃射神奇的靈光,可普度眾生,於是水晶被尊崇為菩薩石,從現存的水晶飾品來看,水晶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作為玉材的一種。水晶飾品的製作工藝與玉器碾琢工藝相同,工匠們用製玉的工藝製造水晶器。宋代佛教也大量使用水晶製品,阿育王塔塔身就用了大量水晶珠鑲嵌,地宮同時也出土有水晶球、水晶葫蘆、水晶念珠等。

  考古專家認為,這個用整塊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蕉葉紋水晶杯,是南方地區考古發現的宋代水晶製品,甚為罕見,體現了宋代玉石製作工藝的高超水準。

  (南京市博物館供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