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已開始接受「器官捐贈」這個概念,甚至把捐贈咭帶在身邊,萬一遇到意外,一旦無法救活,醫生可以根據他身上的自願捐贈咭,毋須家人點頭,馬上把他的可用器官割下來冷凍,第一時間送去移植救人。
這是「雖死猶生」,讓自身生命無限延續下去。
但把遺體捐給教學用途,任人宰割,最後火化,很多人就不願意,尤其家人,怎忍心看到親人死後還要被千刀萬剮。
有些人較為豁達,認為捐出遺體若造就出一批未來的醫生,也算是回饋社會;但最令他們遲疑的,是身體是否得到尊重?赤身露體被陌生人翻來弄去,尊嚴何在?如何保證身體在有尊嚴之下被處理,成為人們是否願意參與「遺體捐贈計劃」的關鍵。
在網上看見一張港大醫學院一個儀式的照片,是每年開學的第一堂解剖實驗室課,二百多位二年級學生身穿藍色手術袍,在聽教授訓話,那是個簡單而莊嚴的敬禮,向捐出自己身體的捐贈者致敬。
另一張則是另一個場面,是學生在學年結束時,有個感恩儀式,多謝捐贈者作為標本,幫助他們在學習上有實物解剖的機會。
開課和結業兩個儀式,都有好幾具遺體在現場,用白布蓋上。雖然氣氛有些陰森,卻沒有死亡氣息,他們把遺體稱為「無言老師」,多月來與他們相處和洽,大愛無言,所以感恩。捐贈者想不到自己竟然有天成為醫學院的「老師」,備受尊敬。
如果家人不願收回骨灰,遺體火化後安排葬在公墓,碑文「無言老師之墓」,保證受到尊重,如此遺體捐贈者就增加了。葬於土下朽壞,不如貢獻於造就下一代。比「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樹葬,有意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