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調查發現,中一和中四的學生自殺個案有所增加,這實在是一個令人擔憂和感傷的報告。這兩個年級的學生,應該大概只是十來歲。該報告指出學童自殺與教育制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箇中的複雜原因,怎也需要重視。一九八三年,美國普立茲獎獲獎的戲劇作品《晚安,媽媽》('night, Mother)就是一齣關於自殺的故事。全劇發生在一個晚上,一間小屋的廚房。女兒的生活顛簸,精神頹靡。這個晚上,她施施然走入廚房,對其母親說自己打算自殺。母親初時不以為然,其後說着說着,母親發現女兒真的有自殺的念頭,在既不願亦不忍的情況之下,母親盡力與女兒說話,初時天南地北,後來深入細緻,無非希望女兒打消自殺的意願。
原劇本沒有在舞台呈現女兒自殺的場面,就在女兒離開廚房之後完場。故事的主旨是:母親費盡唇舌,到底是否真正理解女兒的感受?是否真的明白女兒為何要尋死?
該劇在八十年代後期,曾於黃大仙已改建的城市劇場作粵語演出。在狹小的劇場,觀眾聽着母親與女兒二人侃侃而談,近距離之下感受到角色的呼吸,尤其能夠感到劇本要傳達的信息。
誠然,尋死者必然有一些自覺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些事情旁人或許明白,但也是無能為力。然而,面對尋死者的首要方法,就是先要進行聆聽。認真聆聽尋死者的心底話,讓對方的抑鬱盡吐,壓力盡抒。總之,能夠作為一個真摯的聆聽者,往往便能拯救很多面臨絕境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