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那場「酒官司」/李丹崖

時間:2016-11-12 03:15:56來源:大公網

  建安年間,戰火連綿,民不聊生,加之天公不造美,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甚至是絕收。而與此同時,許多王室貴族仍歌舞昇平,通宵達旦飲酒作樂。身為丞相的曹操見狀,萬分恐慌,如若信由權貴們這樣荒淫下去,勢必浪費糧食,造成「千里無雞鳴,路有凍死骨」的慘狀。

  那時候,釀酒技術遠沒有現在發達,通常數十斤糧食才能釀出一斤美酒。想到這裏,曹操決定親力親為,「表制酒禁」,也就是推行禁酒令。曹操是多麼愛酒之人,青梅煮酒論英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哪一樣少得了酒的摻和?即便如此,曹操還是忍了,只為省出更多的糧食,接濟受苦受難的百姓。

  禁酒令雖然是下了,但魏晉時期,正是文人狂狷不羈之時,仍有人私下裏飲酒。

  《太平御覽》裏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有些人為了喝酒,私下結隊去飲,還有接頭暗號,他們稱「白酒」為「賢人」,稱「清酒」為「聖人」,傾杯暢飲,不管不顧禁酒令。

  因為都是私下裏飲酒,很難得到準確消息,難以控制懲處,焦頭爛額,這時候,孔融又跳出來,大肆反對禁酒令,還公然寫下了《與曹丞相論酒禁書》:「酒之為德久矣。古先哲王,祭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濟萬國,非酒莫以也。……堯不千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樊噲解厄鴻門,非豕肩鐘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王,非引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定國非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

  大意是「古聖賢愛喝酒的比比皆是,帝堯千鐘不醉,照樣建立太平天下;孔子百觚不倒,才能稱作聖人,等等。」孔融公然挑戰曹操禁酒令,口出「侮慢之詞」,背後逐漸有了一部分聲討者,讓曹操更加難辦。於是,趕忙給孔融寫信作答,以正視聽,可是,孔融根本不買他的帳。曹操一再遷就,無奈,只得罷免了孔融的官職。

  曹操畢竟是惜才之人,一年後,重新委任孔融為「太中大夫」,原以為孔融就此消停了,哪知道孔融變本加厲,多次在公開場合大放厥詞:「座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屢次知法犯法,無奈之下,曹操忍痛於建安十三年八月殺了孔融。至此,一樁曠世「酒官司」就此落幕。

  世人皆說曹操暴戾,殊不知是因《三國演義》對曹操的成見和誤讀。孔融一而再再而三地觸犯底線,換作任何人,也不堪忍受。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這樣寫到:「其實曹操也是喝酒的。我們看他的『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他的行為和議論矛盾呢?此無他,因為曹操是個辦事人,所以不得不這樣做。」

  是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曹操,畢竟還是心懷家國天下,否則,大可像其他荒淫的統治者一樣放任自流,可是,生民的溫飽在哪裏?民眾的利益何來保障。

  曹操到底沒有放過孔融,曹操到底戰勝了自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