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田黃石文彭刻章,文彭為文徵明長子,善書畫,尤以篆刻名於世,被尊為文人治印的「一代宗師」
「薈雅南州──明代廣東文人的藝術與生活」正於廣東省博物館公開展覽,百餘件館藏明代藝術品,再現六百年前廣東文人的「詩意的棲居」。/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文、圖
商業的發展,使明代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得到了很大提高,這個時期的文人不再滿足於宋代內斂含蓄的清雋格調,而熱衷於在生活的細節中將優雅與情趣發揮到極致,細微到海棠紋窗子外的古松斜度、書房裏供金秋菊的插瓶款式、花梨案上灑金宣爐裏沉檀的幽香……
書院興盛 文教昌隆
廣東地處嶺南,文教晚於中原,在明代以前多是作為官員被貶謫的流放地,比如蘇軾被謫嶺南時,曾在詩中寫道「九死南荒吾不悔,茲遊奇絕冠平生」的句子。唐宋時期,海洋貿易和手工業的發展,使得省會廣州躋身商業大都會,為整個嶺南文化的勃興帶來了契機。到了明代,人文教育的興盛崛起,使廣東這個商業之都同時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氣息,各處書院林立,出現了大批在當時和後世都深有影響的學人。正是這些廣東明代文人的努力,才使廣東從嶺外「蠻煙瘴雨」之地,逐漸變成人文鼎盛「海濱鄒魯」。
本次展覽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儒化天南」,通過展示古籍善本,來反映明代儒學空前發展的形勢下,廣東地區書院的興盛、學派的興起,以及文人刻書藏書的盛況。第二部分「書齋燕居」,以復原傳統明式書齋的方式,結合文房、文玩器物、書法、繪畫等展品,來展示文人書齋的日常生活。第三部分「雅集清賞」,介紹文人詩酒唱和的交流、交往方式和明代廣東文人圈中流行的時尚。第四部分「燕閒雅藝」,從文人喜好的諸般雅藝中提取出「香」、「花」、「茶」、「琴」做重點展示,凸顯文人的藝術旨趣和風雅情懷,並展現這些文人雅藝在明代廣東的流傳與發展。
在明代廣東文教昌隆、人文宣朗的時代背景下,本次展覽極力向觀眾描繪一幅文人們極盡藝術化的生活畫卷。據展覽設計師李聰介紹,由於廣東氣候濕熱,現今保存下來的原明代嶺南建築、園林遺存非常有限,多數都經過了後期的改建或重建,能參考的實景資料很少,成為本次展覽設計的一個主要難點。
園林隱逸 精緻風雅
李聰參考同時代其他地域的建築與園林,以及明代繪畫中的場景描述,再結合展覽的內容提綱,運用了書院、門廊和明式書齋場景復原的手法,點綴以透窗、芭蕉、竹石等歷代園林運用現代的設計語言,為觀眾營造一個可參觀互動雅集的意趣空間。記者在現場採訪時,時而行走於書齋學院之間,時而在山水園林中穿梭遊玩,透過那些竹影琴韻,看各種明代精品,恍似親臨其境體會明代廣東文人的精緻與風雅。
「學而優則仕」,但明代士人中出仕做官的願望普遍不高,林下講學、園林隱逸、參禪問道才是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不過,明代的文人可以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繁華城市生活,這使得他們不再熱衷於隱居山林,構築園林,正是文人們在城市中模擬山水之美的折衷辦法。
當詩人墨客不再星散孤處,很自然的就走到一起,於是文學藝術進入了文人結社的時期。講解員介紹說,當時文人的聚會稱為「雅集」,寫詩作為各類雅集的重頭戲,是文人必備的文化素養。
本次展覽其中一件珍品,就是白沙子明刻本。《白沙子》是陳獻章的詩文集,也是他所開創的「江門學派」的代表着作之一。陳獻章居於江門新會白沙村,世稱「白沙先生」,亦稱「陳白沙」。後人將他比為孟子,因此以「白沙子」三字來為他的文集命名。
陳獻章奉行孔子「述而不作」的理念,沒有學術專著,他的心法學說、道德品格,大部分寓於詩文之中,因此有「詩教」之譽。此書在明清時期多次刻印出版,展出的這本刻於明嘉靖年間,是現今可見的最早也是最完備的版本,其後的版本多以此本為祖。
作為文人雅士,僅僅會寫詩當然不夠,還需要習得若干種雅藝,才能在消閒之中陶冶性情,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廣東溫暖的氣候使得香料、花木、茶葉等物產豐富,為文人研習香、花、茶道等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此次展覽,依託展示明代廣東文人生活的日常展品,和運用現代設計復原的場景,使觀眾在插花沐竹的雅趣、古籍珍玩的雅鑒、以詩會友的雅集和登山臨水的雅興中,了解那個風雅精緻的文化時代。
該展覽展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