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資深攝影師梁家泰\大公報記者梁舒婷攝
【大公報訊】記者梁舒婷報道:第四屆香港國際攝影節不經意間已接近尾聲,作為今屆邀請展之一的「七十.四十.梁家泰攝影時刻+回應藝術展」將展出梁家泰逾二百張攝影作品和眾藝術家回應作品。
學攝影從學徒開始
今年剛好七十歲的香港資深攝影師梁家泰,從最初用黑白菲林相機踏入攝影界至今已四十年。梁家泰日前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向記者細細道來其四十年攝影走過的路,遇見的人和聽過的故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梁家泰已是香港有名的攝影師,曾先後出任香港攝影師公會、香港國際攝影節的創會會員及主席。不似現今人人拿起手機都是「攝影師」,在梁家泰初識攝影的六十年代,家境不夠富裕的人根本碰不到相機。但中學時期偶然入過黑房,按過快門後,梁家泰就再也放不下攝影了。
後來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工程師工作,去到巴黎從學徒開始學攝影。那段邊學邊拍巴黎街景和人物的日子,其稱「收入低但開心」。「那時我把積蓄『傾家蕩產』買下一部五十年代產的二手萊卡相機,它和我差不多年紀,但到現在都還能用!」梁家泰笑着介紹自己的古董級「老朋友」。
為了這次展覽,他翻箱倒櫃方尋回部分當年留下的珍貴底片。
這個時期,梁家泰的作品曾被一位資深攝影師評為「有事發生」的照片,離還原生活真實的狀態尚有差距。梁家泰說:「我回去思考了很久,什麼才叫『無事發生』的相,怎樣才能還原生活。其實,『無事發生』意思就是平常生活中不經意間的一刻,不是特定時刻才能見到的一幕。」自此之後的幾十年,梁家泰的作品一直向着這四個字靠近,他認為自己現在的作品越來越接近這個目標了,如是次展出的「都市精神」和「浮瓶.浪跡」系列等。
80年代初訪青海西藏
今次展覽是梁家泰四十年捕捉的瞬間,也是他四十年來自己滿足過的好奇心。比如,他八十年代初沿着黃河沿岸探索改革開放初期的內地,他說,那時的內地對他來說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同樣作為中國人,而「陌生」又新奇的是一路所見,與香港完全不同的風土人情。憑着蹩腳的普通話,梁家泰就這樣在幾年間斷斷續續地沿着黃河走過神州大地,一路去到青海再到西藏。這些作品都被收錄於是次展覽的「回顧神舟」系列中。
「七十.四十.梁家泰攝影時刻+回應藝術展」將於十一月十二日至二十一日在香港大會堂低座一樓展覽廳及高座七樓展覽館舉行,詳情可瀏覽香港國際攝影節網址:http://hkipf.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