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認識死亡\葉特生

時間:2016-11-09 03:16:08來源:大公網

  為了遏止酒駕,台北有市議員提議讓酒駕累犯到殯儀館清洗屍體,以收嚇阻之效。

  清洗遺體何等莊嚴,而且是專業工作,豈可作為懲罰的工具?所以這提議只能講講就算。

  一位死亡學大師曾經說過:死亡是人的第二次成熟,認識死亡才能真正活着。她這個論點,有一個前提,就是死亡之後還有生命,要認識死亡,就要參透身體變成屍體後,生命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繼續下去。

  最近我的一位親戚去世,他生前決定將大體捐給港大醫學研究,這些解剖通常為期四年,之後會焚化成灰,還給家人;或者葬在公墓,墓碑上寫「無言老師之墓」。遺體無言,卻以「身」作則,教導學生四年,日夜陪伴,這個「老師」之名,當之無愧。

  冰島一位視覺藝術家去年公開徵求垂死病人,同意提供自己遺體做「創作夥伴」,成為一場舞蹈藝術的角色之一。有一名志願者同意加入,但幾個月後惡疾竟完全康復;參加這個計劃,竟讓他找到生命意義,喜獲重生。當然,這個創作他也沒法參與了。

  馬達加斯加人有個傳統節慶「翻屍節」,拿着蠟燭走進墳墓,將祖輩的遺體搬出來,用水清洗骸骨後換上新的裹屍布,最後抬着遺體參加慶祝活動。

  節日的主角是屍體,但是活人卻充滿了歡笑愉悅;先人的遺骨承載了世代的祝福,非但不可懼,更加倍尊敬。

  屍體不可怕,黑暗人性更可怕。近日轟動一時的韓國電影《屍殺列車》,講述病毒侵襲全國,高速列車上也有屍變,應逃跑還是救人?反而喚醒人性的良知。

  酒駕累犯被屍體喚醒,希望不是出於恐懼,而是良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