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詩歌朗誦會上碰到他。介紹他的人說,他開了一家書店叫「偵探書屋」。我和沛然都對這種類型文學書店非常喜愛。於是隔了兩天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去到那裏。
書店的招牌醒目,是福爾摩斯的剪影人形。書店裏面滿牆書架上的小說,分門別類地排列:諜戰故事、絕版收藏、本格派、古典推理等等。群書環繞中擺設了茶座。此時有兩位女士坐在那裏,面前放着甜點和飲料,她們卻全然沉醉在自己的語境中。店主人譚端,一身便裝,比我在朗誦會上見到時更為年輕。他在英國讀完大學,曾到北京做了幾年媒體的工作,後來回到台北開了這家書店。這期間除了寫報道,他還拍紀錄片,對社會充滿關懷。他拍攝的《最後的島嶼》曾獲金鐘獎,而關於抗戰飛行員的《沖天》也獲得各方好評。
正是這份關心,書店裏經常舉辦讀書會、新書發布會、推理故事寫作坊,甚至也會組織與偵探無關的社會問題討論。
最有意思的是,我買了一本店裏出的刊物,極不尋常。那是個巴掌大的小鐵盒子。裏面放了一隻鉛筆,一粒咖啡豆,鼓勵你使用和激發你的靈感。因為另外放的紙卷,印了一篇段落順序混雜的謀殺小說,留了許多空白,讓你在閱讀時參與創作。
我已經讀寫了幾遍,還繼續在興趣盎然中閱讀和發揮推理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