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埃爾文52號的新舊主人\小冰

時間:2016-11-09 03:15:52來源:大公網

  或許你會說這個故事與你無關。其實社會和人生,是由千百個無關與有關組成,我們從中見識你我他。

  帶小女兒參觀她的出生地,我有幸重訪哈佛校園。受邀,我們拜訪了我的兩個小朋友,一對夫婦,也是我們大女兒DX的同學,DX已畢業離開波士頓。聽說我們到來,電話那頭響起Y甜甜的聲音:「阿姨,好高興能見到你和妹妹呀!」

  眨眼功夫我們到了他們樓下,夫婦二人已經迎候在門廳。看着周圍的一切,我心中突然一喜:「天啊!這不就是十八年前我們住過的地方嗎?埃爾文街五十二號,從森林街八號搬過來的呀!兩處離哈佛中心,步行都只需五、六分鐘。」這街道、門牌、扶欄、樓梯,多麼熟悉的環境,他們竟然也租住於此!我不禁驚訝道。「不會吧!阿姨,您確定沒有記錯嗎?怎麼會這麼巧!」搞得他們也不敢相信。「沒錯,照片為證,不只一張。」我肯定地說。

  上樓前,他們又說:「如真是這樣,說不準還有更多的驚喜啦!」聽他們這麼一說,我忍不住又問:「不會是二樓吧?」走上二樓,他們真的止步了。「就是這裏啦,還真是同一層樓!」男主人X興奮地說:「阿姨,請檢視,您確定這是十八年前居住過的地方嗎?現在是我和Y的家了。」世上竟有這樣的巧事,一時間,我們雙方都激動起來。

  套句大家愛說的話「這世界太小太小」。他倆和我大女兒DX是清華大學本科期間的同班同學,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之後三位又都被哈佛錄取,同在哈佛讀研究生,X和Y現在是夫妻,現在又湊上我們。你說這巧合、關係、感情,說不奇妙都難!

  我仔細搜尋室內外的事物,搜尋那些能夠喚起記憶的東西。廚房的布局依舊;床和寫字台,他們擺同樣的位置;暖氣設備還在那角落,用它,我給小女兒烤過衣服;窗戶依然是抬起放下式;扶手樓梯,那裏我抱着小女兒依欄而立,與上樓下樓的曉燕和Margret說話,住三樓的哈佛教育學博士曉燕,是公寓裏我們唯一可以與之說中國話的人。

  賓至如歸,成為我進入房間的真實感受,舊事中我尋找新的東西。其中之一,是擺放嬰兒床的位置,現在擺着工作台,台上攤的圖紙,是X與哈佛設計學院教授合作的設計方案。

  戲劇性的人生,竟然發展得如此天衣無縫。女兒與他們,我們與他們;我們租住的房舍,他們租住的房舍;當年我們的家,現在他們的家;當年的嬰兒,現在亭亭玉立的女孩。這不是偶然啊!我們沉浸在因與果的欣喜中。

  十八年了,埃爾文五十二號的主人不知換了多少輪,當中不知多少歡喜多少愁。如今依然是這條街,這棟房,這套公寓,我的時光好像被打住了。哎呀!這篇文章一定要寫。

  心情另有一番歡喜,風景就另有一番好看。午餐後,小朋友夫婦陪我們漫步埃爾文街頭,我給大家講述當年的一件事。那年早春,還等不及天氣足夠暖和,一位性急的鄰居就在花園裏種上含苞待放的花草,之後含情脈脈地等待,等待它們為環境增添色彩。可是兩天後天氣突然降溫,花兒被凍得奄奄一息,搞得那位愛花人非常沮喪。那天路過她家,她對我說「我感到沮喪」。那表情,真是可愛極了。

(哈佛散記之三十,逢星期三刊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