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蔣友梅作品別有天地

時間:2016-11-09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蘇富比藝術空間迄今最大型的裝置藝術《渡》\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藝術家及詩人蔣友梅的「別有天地」展覽正於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辦,此展覽亦是蔣友梅在香港的首個個展,共展出藝術家近年創作的三十六件作品,包括複合媒材、畫布創作,炭筆紙本創作,以及首次曝光的大型裝置藝術《渡》。展期至十一月十九日。

  自二十多歲開始學佛的蔣友梅,將學佛的心得與藝術融合,作品中透着點點禪意。她在創作自述中寫道:「我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探索生命、感知和記憶之間的微妙關係,一方面也反映自己對物質聚、散、離、合之本性以及對空性的觀照。我的作品可以說是內心旅程的視覺日記。」

  作品《種字曼陀羅》(二○一六)運用油彩與複合媒材在畫布上創作。藝術家先在畫布底層刻上梵文的種字「啊」,然後運用沙土、種子、香灰、羽毛、髮絲等媒材再覆蓋並創作,透過反覆的創造、毀滅、創造的過程,為作品注入豐富的層次和元素感,匠心獨運,別具詩意。

  據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策劃總監甄茵介紹,這是蘇富比藝術空間今年最後的一個展覽,前後籌備了約一年的時間。其中裝置作品《渡》也是藝術空間首次展出的最大型的裝置藝術品。

  《渡》的五百多隻鞋子由台灣匠人用宣紙製作而成。從藝術家開始構思到裝置完成,前後花費了近半年的時間。手工用宣紙製作的鞋子,象徵着生命的脆弱;由男鞋、女鞋、童鞋經過組合排列,如天河一般地潺潺流過;每隻鞋子裏也都寫上了梵文的「啊」,意為帶動人們放開生死、過往,如眾生共渡苦海般,從一個境界渡到另一個境界。

  蔣友梅能詩善畫,作品運用多重視角,線條富有書法之筆意,得華夏文化之真傳。蔣友梅學佛參禪多年,觀想萬象無常、色空不異是其創作的主要動力。蔣友梅先於台灣受教育,後負笈英美,文化背景多元,故此能夠以寬闊眼界觀照生命,筆下作品反映出傳統與當代、東方和西方之間的交應。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位於金鐘太古廣場一座五樓。更多展覽詳情可電二五二四八一二一,或瀏覽蘇富比網址:www.sothebys.com。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