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攸潭美村公所是環村步行徑的起點 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用藝術將舊區活化,重塑社區活力,會為整個城市注入新的能量。位於東元朗的攸潭美村(又名牛潭尾村)村務委員會日前與救世軍牛潭尾社區發展計劃、文化葫蘆合辦「依於綠,遊於藝」攸潭美社區營造文化計劃,組織社區居民與藝術系大專生共同打造新文藝社區,敘述農村過去的故事,該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
藝術家設計師參與
文化葫蘆自大半年前開始考察,與藝術家何文聰、李香蘭,設計師張瑋晉共同帶領逾九十名學生參與該次文化計劃,設立攸潭美環村步行徑、製作獨特路牌,創作主題油畫藝術牆及木藝社區設施等。學生們在與村民溝通了解攸潭美村的歷史後,巧妙運用村內廢棄的物料如木板等,發揮創意,親自動手打磨雕琢的每一件作品,為社區注入了活力。
村步行徑設立了二十一個景點,學生們為保存着村民共同回憶的標誌性地點製作獨特路牌,並在板上刻上該地點的歷史故事,如「蘆薈場」的路牌用的是金魚的標誌,因為蘆薈場原為一個金魚漁場,後因金魚事業市道沒落,進而改為蘆薈種殖場;「攸潭美學校」自二○○六年因收生不足被迫停辦而遺棄,但此地自一九三一年起便是攸潭美村及周邊村莊兒童上學的第一間學校,且「牛潭尾村」改名為「攸潭美村」也因要建立學校為了顯得更有文藝氣息而更名,此處匯聚了村民們最深的感情。另外,學生們為村裏創作的四幅油畫,分布於村東區一幅,村西區三幅。學生通過油畫描繪出了小村曾經的鄉間風光,也展示了村民對於所住村莊的濃烈感情。
保持村莊原始淳樸
牛潭尾社區位於東元朗新田鄉郊區,雞公嶺以北的峽谷。該社區由數條原居民村及非原居民村組成,而攸潭美村則是元朗最大面積的村落之一。攸潭美村曾是一條自給自足的小村莊,村內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農業、飼養業發達,鼎盛時期曾有居民兩千人,村內有自己的墟市、士多,更有三間茶樓。隨着時代發展、務農難以為生,年輕一代大多外出發展,留守的村民仍努力保留着村莊原始淳樸的味道,並帶着滿腔熱誠,為村莊的發展而努力。
攸潭美村將於本月二十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至五時,舉辦「牛潭尾生活墟」活動,屆時將有公眾導賞團、當地農作物攤位、鄉郊美食攤位等活動。活動詳情可電二四八二七一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