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香港滑浪風帆運動員李麗珊,在亞特蘭大奧運會為香港獲得首面奧運金牌。出身自長洲的「珊珊」,性格爽朗,說話直率,獲獎後,她對於香港運動員多年來沒有被社會重視而感到氣結,於是不吐不快,說出經典金句「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十年過後,年僅十三歲的麥卓穎在滑浪風帆世界錦標賽奪得十五歲以下女子組別冠軍,也是首位在該項比賽奪冠的香港運動員。
只有十三歲的麥卓穎,不是風之后,應是風之公主。
麥卓穎的出身與李麗珊不同。後者在長洲自小與「風浪」為伍,成功得到獎牌絕不輕易。前者年紀輕輕,已是身經百戰,父母的適心栽培乃是成功背後的主要動力。同期間,有一項關於青少年個人成就的問卷調查,接近六成受訪的年輕人認為,學業成績並非發展個人成就的唯一因素;然而,有關調查同時顯示,接近七成家長不同意年輕人如此想法,也就是說大部分家長不認為興趣可以發展為成就。
這也難怪一般家長有如此想法。事實上,要以興趣而達到個人成就,實在需要付上雙倍努力,當中的辛酸更加不足為外人道。正如以上調查的受訪年輕人,選出三位最能代表青少年的夢想家:拳擊手「神奇小子」曹星如、單車運動員「牛下女車神」李慧詩,還有藝人鄭欣宜。前兩位的運動拚搏生涯,可說人所共知;欣宜努力脫離亡母沈殿霞的庇蔭,積極建立自我的獨立形象,成績雖然見仁見智,但也值得其他年輕人作為借鏡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