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於《貴妃醉酒》中的扮相/新華網資料圖片
舉世聞名的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於一八九四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八歲開始學戲,經刻苦鑽研不斷實踐,繼承並發展了京劇傳統藝術,形成了風格獨具的「梅派」,成為我國四大名旦之首。
梅蘭芳先生雖出生在北京,但祖籍卻在江蘇泰州。一九五六年三月,他回到泰州尋根祭祖,並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藝。人們從海報和廣播裏知道了梅蘭芳先生要回家鄉的消息後,無不歡欣鼓舞。
三月七日,梅蘭芳攜夫人福芝芳和幼子梅葆玖到達泰州。在車隊前往泰州當時最有名的喬園賓館的途中,到處鞭炮聲聲,鑼鼓喧天,十里長街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只見街頭巷尾歡迎的人群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笑聲、歡呼聲響成一片,人們都爭相一睹這位藝術大師的風采。梅蘭芳先生下車後,迎候的梅氏親屬、泰州市黨政領導、各界知名人士和群眾代表紛紛上前與之握手,熱情問候,少年兒童獻上鮮花。梅蘭芳先生緊緊握住族兄梅秀冬的手,深情地說:「大哥,我終於回家看你來了。」接着,他叫夫人福芝芳和兒子梅葆玖與梅秀冬見面,並對葆玖說:「快叫大伯!」
在當晚的歡迎宴會上,泰州市領導將受梅蘭芳先生之託安排工作人員認真調查、整理出來的梅氏族譜送到梅蘭芳先生手中。梅蘭芳先生十分激動地說:「感謝家鄉政府為我理清了家世,實現了我多年尋根的願望,現在我終於可以認祖歸宗了。」第二天,梅蘭芳先生率愛妻幼子來到梅秀冬家中,瞻仰了梅氏列代祖宗的牌位,恭敬地點上三炷香,行了祭拜之禮。隨後,副市長王石琴和族兄梅秀冬陪同梅蘭芳和家人到位於泰州東郊「馬家汪」的梅氏祖塋祭掃。梅蘭芳先生率夫人幼子深深三鞠躬,並敬獻了花圈。
一九八二年,泰州文化局會同泰州博物館修整了梅氏祖塋,在近旁栽種了松柏,並立了一塊簡介梅蘭芳及其祖先的標誌牌。後來,為紀念梅蘭芳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泰州有關方面又重修了梅氏祖塋,並於二○○一年八月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前竣工,使之成為海內外京劇藝術研究人員和追崇梅蘭芳京劇藝術之「根」的旅遊觀光勝地。
為家鄉人民演出是梅蘭芳先生的一大夙願。在祭拜祖先後,梅蘭芳先生在泰州人民劇場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演出了《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宇宙鋒》、《奇雙會》和《鳳還巢》等五齣梅派名劇。泰州人對梅蘭芳先生返鄉演出早就翹首企足,望穿秋水,在梅蘭芳先生抵達泰州前就在劇場前和一些公共場所打起了「歡迎梅蘭芳先生返鄉訪問演出」的橫幅標語。為買到戲票,許多戲迷在售票開始的前一天晚上,就冒着春寒,帶着鋪蓋卷在售票處前排起了長龍。第二天,買到票的欣喜若狂,買不到票的則懊惱不已。梅蘭芳先生知道這一情況後,又在計劃外加演了一場《霸王別姬》,並讓兒子梅葆玖再加一場日間演出。此外,為彌補票源的不足,市政府還在演出劇場外安裝了喇叭進行現場直播,以讓一些沒有買到票的梅大師的粉絲們也能欣賞到梅蘭芳先生的優美唱段、唱腔和韻味。
泰州人以梅蘭芳大師為驕傲。為了傳承梅派京劇藝術,在梅蘭芳先生返鄉訪問演出後,泰州人學梅、寫梅、唱梅逐漸蔚然成風。為表達家鄉人民對大師的紀念之情,泰州於一九八八年興建了一座總建築面積為一萬二千平方米的梅蘭芳大劇院。該劇院可容納千名觀眾,並配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影視廳、演員公寓、大型娛樂場等設施,是泰州文化藝術活動和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頗具特色的窗口。為進一步弘揚京劇文化,提高學術品位,泰州於二○○○年成立了梅蘭芳京劇藝術研究所。從二○○八年開始,泰州又每年舉辦一次「梅蘭芳藝術節」,以此緬懷京劇泰斗梅蘭芳先生。到了二○一一年,泰州市少年兒童京劇團正式成立,梅葆玖應聘擔任該劇團的名譽團長。二○一四年是梅蘭芳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為此泰州舉行了雙甲子紀念活動。二○一六年三月,泰州又在梅蘭芳紀念館舉辦了以「梅韻千秋」為主題的紀念梅蘭芳先生返鄉演出六十周年系列活動,梅蘭芳先生的弟子、京劇名家范玉瑗和梅蘭芳的曾孫梅瑋等到泰州參加活動。梅葆玖因出席全國政協會議,無法回泰州,特意寫了一封信,讓侄孫梅瑋帶到紀念活動開幕式上代為宣讀,對家鄉人民表示感謝。
說起泰州梅蘭芳紀念館,它始建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由原梅蘭芳史料陳列館和原梅蘭芳公園合併而成。它坐落在泰州城東鮑家壩村一座名叫鳳凰墩的高地上,而鮑家壩村則是梅蘭芳先生的祖先生活過的地方。紀念館為園林式明清建築風格,依坡就勢造房置景:三面環水,亭台樓閣,水殿風榭,曲徑迴廊。滿園綠樹成蔭,花香襲人,風景雅致,美不勝收,是「泰州城市八景」之一。紀念館俗稱梅苑,其景區分為入口區、梅蘭芳塑像廣場、史料陳列區、京劇知識長廊、仿古戲台、梅蘭芳紀念亭、梅園區、濱河水榭、出口區等。史料陳列區又分為「梅開中華」、「梅香四海」、「梅骨錚錚」、「梅德如玉」、「梅根泰州」五大展區。一九八五年,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該館於一九八八年正式對外開放,二○○七年十月進行綜合改造,二○○八年十一月重新開放。
筆者也是泰州人士。不但如此,我老家所在的蓮花池村與梅蘭芳先生祖先居住的鮑家壩村還是鄰村,兩村相距不過一里之遙。但直到一九五六年我讀小學六年級時梅蘭芳先生返鄉祭祖、演出,我才知道了鄰村的梅家出了一位如此了不起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我既非常驚喜又十分自豪,也對梅大師充滿了無限崇敬。梅苑建成後,我從北京返鄉探親期間,曾多次獨自一人或攜帶夫人及兒孫到梅苑參觀學習,緬懷這位享譽世界的梨園翹楚和一代宗師。
我將和所有泰州人一樣,永遠懷念梅蘭芳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