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模擬新石器時期生活場景 大公報記者張帥攝
首次以鎮江營遺址文化為主題的展覽「燕人始祖.九重聖地─北京鎮江營遺址文物展」正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匯集了在北京大石窩鎮鎮江營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直至商周時期的代表性文物一百一十七組件。文物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展出,展期至今年十二月底。
先民聚落 復原呈現
鎮江營遺址位於北京房山大石窩鎮拒馬河畔的鎮江營和塔照村,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代的文化遺址。今年是鎮江營遺址發掘三十周年,一九八六年九月至一九九○年七月,拒馬河考古工作隊對鎮江營遺址進行了連續五年的考古發掘,發現了上萬年前的房址、窰穴,並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其年代之久遠、文化延續性之強在歷史悠久的北京地區都絕無僅有。
以鎮江營遺址文化的時間順序為脈絡,此次展覽共有三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鎮江營遺址──古代文化的交融之地」主要介紹了鎮江營遺址地理位置、發現發掘及其重要文化價值,突出鎮江營文化的發現填補了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空白。第二部分「燦爛的新石器文明」向觀眾展示了新石器時代北京最早的居民的生活環境、居住形式,以及陶器、石器、角器等鎮江營遺址先民製作使用的器物。第三部分「輝煌的商周時代」則透過一件件精美的陶器、裝飾品和生活必需品,把熱鬧的古聚落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智慧的先民陶土而炊,削石為器,裊裊炊煙喚醒了古北京西南的黎明。一件件釜、三足缽、帶把缽、器蓋、紅頂碗、小口雙耳罐讓人感受到新石器時代拒馬河畔鮮活的生活氣息。」講解人員介紹,這些陶器,最多的是胎質含細砂,其次是泥質灰陶,還有一些泥質紅陶。遺存出土的石斧、石磨棒、小石片刮削器是先民生活的重要工具。
掬河而灌 陶土而居
當時擔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拒馬河考古隊隊長的陳光研究員稱:「早在一萬前年,智慧的先民便在拒馬河畔掬河而灌,陶土而居,創造了燦爛的鎮江營文明,從而掀開的古北京早期文明的最為輝煌的篇章。就其相對應的人類歷史而言,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炎黃時期,至堯舜禹,直至商周、戰國,成為燕文化的主流,覆蓋燕國境內的京津冀地區,形成了北京早期文明史延續不斷的文明軌跡,而這段珍貴的文明,只有鎮江營遺址保存下來。因此,鎮江營遺址堪稱北京古文明的聖地和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參觀展覽的市文物局副巡視員劉正品表示,目前,對鎮江營文化的挖掘和對文化遺址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希望通過展覽,可以更好地研究、保護、規劃鎮江營遺址,讓燦爛的鎮江營遺址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