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入葬先賢祠的法國作家\高秋福

時間:2016-10-31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大仲馬在先賢祠的陵墓,左為雨果,右為左拉\作者供圖

  巴黎的先賢祠原本是一座教堂,法國大革命後的一七九一年改為專門安葬為國盡忠盡責的名人先賢的官祠。二百多年來,這裏先後安葬了七十多位在各個領域作出特殊貢獻的人物。其中,作家有七位,為數不算多,但確實皆為法國文學史上的名家,「法蘭西民族精神的支柱」。我兩次走進先賢祠,說實話,大抵都是衝他們而去。

  第一位入葬先賢祠的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風雲人物米拉博公爵奧諾雷.米拉波(Honoré Gabriel Rigueti de Mirabeau)。他雖然有時也被稱為作家,其實只是一些政治性小冊子的作者,不是文學創作上的能手。他以演說和政治活動聞名於世,一七九一年四月病逝後以「大革命精神的化身」入葬先賢祠。不久,他被發現曾暗中投靠國王路易十六,其遺骸隨即被搬走。因此,無論怎麼說,入葬先賢祠的作家算不上他。

  最早入葬先賢祠的是兩位聲名顯赫的作家兼哲學家。其一是伏爾泰。他創作有五十多部劇本和多部哲理小說,在當時的法國文壇上獨樹一幟。他還撰寫有大量哲學着作,被譽為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他於一七七八年五月逝世於巴黎,安葬在外省。他差十一年沒趕上參與法國大革命,但他生前一直譴責封建特權、反對宗教迷信、主張思想自由,卻以啟蒙主義思想催生了這場大革命,被尊奉為「大革命的先驅者」。因此,在他逝世十三年後的一七九一年七月,大革命的權力機構制憲會議頒布法令,確認「伏爾泰有資格被稱為偉人」,決定將其遺骸遷入先賢祠。另一位是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rseau)。他撰寫的政治理論著作、小說和回憶錄,無不充滿激進的啟蒙主義思想。他因此四面受敵,一生中到處奔波流離。他於一七七八年七月逝世於法國東北部的埃爾藝翁維爾(Ermenonville)。他也沒趕上參加法國大革命,但他批判封建暴政,主張權力在民,同大革命也有密切的思想聯繫。在他逝世十六年後的一七九四年七月,制憲會議決定舉行隆重儀式,也將其遺骸遷入先賢祠。

  伏爾泰和盧梭原來安葬在先賢祠地宮後部的墓室群,後來搬遷到最顯耀的入口處,各自獨佔一間墓室。左邊的一間擺放着伏爾泰的石棺,石棺上鐫刻着金光閃閃的字句:「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他拓展了人類精神,使人類懂得,精神應該是自由的。」石棺前面是他的全身雕像。他右手握着鵝毛筆,左手拿着一卷紙,昂首矚望,好似仍沉浸在寫作的思慮之中。右邊的一間則屬於盧梭。也許是因為他宣導師法自然的緣故吧,墓室酷似一座鄉野小廟,深褐色的木棺上鐫刻着謚語「自然與真理之人」。木棺沖外一端,鐫刻着兩扇門,門扉微啟,從中伸出一隻手,手中擎着一隻熊熊燃燒的火炬,象徵他的自由平等思想之火永不熄滅。盧梭受到伏爾泰哲學思想的影響,但兩人的政治觀點不盡相同,生前齟齬不斷。現在,他們的墓室遙遙相對,好似人們期望他們在來世能夠和諧相處。

  第三位入葬先賢祠的作家是大文豪維克多.雨果。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旗手,在詩歌、小說、戲劇和文藝理論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樹。他積極參加反對封建復辟、維護共和的活動,並在普法戰爭爆發後投身保衛祖國的戰鬥。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他病逝於巴黎,法蘭西舉國哀悼。如何安葬他,上層並非沒有分歧。但是,絕多數人不僅讚頌他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還讚頌他為反對封建專制和爭取思想自由而不懈奮鬥,認為應該入葬先賢祠。最後,政府順應民意,於六月一日為他舉行隆重國葬禮,巴黎人傾城而出,有近二百萬人上街為他送行。他的遺骸安放在地宮最後面的墓室群中。一般認為,從雨果開始,先賢祠作為一座安葬歷史名人的世俗建築才最後確定下來。

  在先賢祠與雨果緊密為伴的是著名小說家埃密爾.左拉(Émile Zola)。左拉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創立者,其創作實踐和理論主張曾產生廣泛的影響。他於一九○二年九月因煤氣中毒逝世,起初安葬在巴黎的蒙馬特公墓,幾年後遷葬先賢祠。左拉的父親是意大利人,母親是希臘人,他是先賢祠中第一位非法蘭西血統的混血法蘭西人。

  左拉之後,近百年時間沒有一位作家入葬先賢祠。這主要是因為時值兩次世界大戰先後發生,入葬先賢祠的人本來就不多。直到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才有安德烈.馬爾羅(Andrè Malraun)的骨灰移入。馬爾羅生於一九○一年,是法國著名左翼人士,早年就到過中國,先是以一九二五年省港大罷工為題材創作小說《征服者》,後又以一九二七年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為題材創作小說《人類的命運》,從此登上法國文壇,並逐漸為中國讀者所熟悉。一九三六年,他投身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創作小說《希望》。二戰期間,他投筆從戎,參加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戰鬥,兩次死裏逃生。戰後,作為戴高樂將軍的忠實追隨者,他先後出任新聞部長和文化部長。一九六四年,他代表戴高樂訪華,受到中國領導人的接見。在繁忙的政務活動之餘,他出版有文化藝術論著多部,闡述他的藝術哲學思想。他於一九七六年十一月逝世。二十年後的一九九六年,法國政府將其骨灰移葬先賢祠,「以表彰他對法國作出的重要貢獻」。對此,有人看重他的政治家身份,有人則看重他的作家身份。我想,兩者也許是兼而有之吧。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