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時間:2016-10-31 03:15:41來源:大公網

敏茨:音樂能改變人心\李夢

  圖:敏茨在訪問結束後為工作人員現場演奏

  世界知名小提琴家敏茨(Shlomo Mintz)的音樂學習經歷,足以讓眾多音樂專業的學生欣羨。

  他的啟蒙老師名叫費赫爾(Ilona Fehér),是中歐小提琴學派的最後傳人。她曾對敏茨說過一句話:「你一定要成為獨奏家,不然,你就只能是群眾中默默無聞的一員。」

  結識斯特恩改變一生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敏茨大概七、八歲。時間過去了半個世紀,直到現在,這位以色列籍小提琴家依然記得老師的這句話。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突破點。」敏茨告訴我:「我開始明白,如果自己不努力,將沒有辦法成功。」

  後來,在費赫爾的引薦下,敏茨結識了知名小提琴家兼教育家斯特恩(Issac Stern)。這一場相識,可謂敏茨音樂生涯的又一轉捩點。

  在那部眾人熟知的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From Mao to Mozart)中,斯特恩是最早來到新中國演出的歐美音樂家。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的一九七九年,斯特恩在北京音樂廳舉辦大師班,對來向他求教的年輕人說:「你要將自己演奏的每一個音符注入生命。」

  結識斯特恩之前,敏茨已然是一位技藝精巧嫻熟的演奏家。十一歲那年,他以獨奏家的身份,與以色列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二十歲時,他已簽約世界知名唱片公司,與著名指揮家如朱里尼和奧曼迪等在歐洲各地巡演。

  結識斯特恩之後,在這位猶太裔音樂家的影響下,敏茨開始關注音樂之於人生,之於社會的意義所在。過去三十多年來,敏茨一面繼續世界巡演,一面在不同城市舉辦大師班及分享會,由一位演奏家漸漸成為一位關心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教育家。

  分享技巧也分享人生

  「三十五年前的敏茨,是一位出眾的小提琴家;如今的敏茨,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敏茨的昔日同窗、香港國際網絡音樂學院院長Eduardo Zuber如是說。

  斯特恩繼承了俄羅斯學派傳統,敏茨的另一位老師、茱莉亞音樂學院教授迪蕾則兼具美國學派及俄羅斯學派風格。敏茨從三位導師那裏學到多種學派以及風格的技法,卻發現,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音樂表達。

  「音樂語言與風格不是障礙,想法才是障礙。如果你忠於自己的想法,那麼你的學習道路是敞開的;如果你口不對心,結果就會不同了。」

  採訪中,敏茨一直強調,如今的時代與他年輕的時候不同了:科技與互聯網通訊的發展,為如今的音樂學生提供了愈發豐富的資源以及愈發多元的展示平台。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沒有前輩或過來人適時指點,年輕音樂人很有可能迷失在浩如煙海的資源裏,找不到方向。

  敏茨想將自己從前輩那裏學到的技巧也好,人生經驗也罷,盡數與年輕一代分享。他不久前應香港國際網絡音樂學院邀請,來港舉辦大師班,既教給來上課的學生如何演奏浪漫派或巴洛克時期曲目,也希望引導他們自己去尋找,去敞開自己的心。

  「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敏茨說:「如果年輕一代能找到適合他們的道路,那麼不管生命中遇到怎樣的變化或者困難,他們都能演奏得越來越好。」

  曾經,音樂世界之於敏茨,是烏托邦一樣的存在。正如女孩在生活中遇到苦惱或麻煩的時候,想要逃到滿是洋娃娃的粉紅世界中,敏茨在生活中遇到不順或尷尬,也每每想着逃到音樂的世界裏去。

  而當他在過往半個世紀的演奏生涯中,許多次地見到觀眾邊聽音樂邊流下眼淚的時候,他漸漸發現,音樂「不只是一種逃避的方法」,它可以主動介入世事,可以分享情感並影響他人。

  「人們受到強烈的觸動,這是音樂最重要的力量所在。」在敏茨看來,音樂足以改變人心,足以在你對於生活中的苦難與憂愁感覺難以招架的時候,幫你重拾美好與希望。   (圖片由作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