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龍鳳裙褂乃香港新娘出嫁時的傳統服飾\資料圖片
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生活習慣中西並用。西式婚禮,穿長裙婚紗。中式婚禮穿的是傳統裙褂,所謂裙褂,是裙子配搭一件上身對衿的禮服,圓領寬身,習稱為褂。中式婚服的裙褂,以紅為主色,手工十分講究,用金銀線或膠片繡上龍鳳圖案,莊重華麗。
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傳統中式婚禮佔主流,卻是中西合璧,新娘穿大紅龍鳳裙褂,新郎西裝筆挺,婚宴到了中段,穿着裙褂的新娘每席逐一向賓客請茶,由大妗姐陪伴,說些吉利的話,每位賓客接過茶,然後給新娘利是一封,大妗姐接過放在金銀禮上。這年代家有喜事的人,都會到九龍上海街、中環閣麟街、灣仔莊士敦道選購裙褂,打工仔收入不多,婚禮從簡,也可租用,有能力的家庭,都會購買。婚禮過後,收藏起來作紀念,寓意百年攜手,白髮齊眉。
本港最古老一家中式婚服店以「冠」字為號,二十年代已在灣仔設店,逾半世紀一些同業先後結束,此老店經營至今,立於翹楚地位,舊式殷實商人,不重宣傳,這家老店年年參加工展會盛事,挑選靠近大門入口位置,標投大攤位,工展年年舉辦「工展小姐」競選活動,女售貨員經精挑細選,全是靚女,清一色穿起公司的大紅龍鳳裙褂,十分搶眼,不少市民遊工展會,很大興趣看「工展小姐」,特意走到攤位欣賞靚女,評頭品足,看中心儀的一位,投她一票。這商號連續多屆奪「工展小姐」冠軍,打出名堂。
猶記家中長輩結婚,裙褂在上海街買,又在上海街的「金唐酒家」擺酒。當年,出售中式婚禮用品及禮服裙褂的舖號十步一家,成行成市。如今日西環海味街,人人皆知辦海味去西環。據老行專馮伯記憶,六、七十年代全盛時,整條街約有裙褂舖三十三間,留下不少趣事怪事:他遇過有客人最後一日男女家突然絕交,臨時退婚,客人到舖頭退訂;又有人選擇七月十四俗稱「鬼節」的盂蘭節結婚,毫不忌諱;又有新人婚前一日忘記取禮服,當日匆匆來取,人生大事一點兒不着急。跑馬地、又一村高尚人家專程光顧他的老字號,馮伯記憶中,一位太太一九五六年結婚買過一套,之後每個兒子結婚都買一套,到孫新抱結婚都來買,這位大家族太太,共買了八套裙褂。大戶之家要求上門度身訂造,送貨上門,也曾經一天送出八套。
上海街一家一九二八年開業老舖,經營八十七年,傳至第三代,年前結業,街坊雖捨不得,東主說世事滄桑,時代變了,西式婚禮成為主流,潮流興在酒店擺喜酒,新婚穿西式婚紗,行業走向下坡,只容三數家勉強維持,做了幾十年,生意困身,手續繁瑣,要記住客人租衫,幾時還衫,又要修補,一年難得幾日休閒,慨嘆行業今非昔比,決定以三千萬元將店舖賣出,老字號走過八十七個寒暑終告結業。
新娘裙褂流行於省港澳,順德人梁儲,有功於皇上,女出嫁,皇上賜以龍鳳裙褂,此後,裙褂在珠三角成為潮流,再在香港流行,出了地域,不一樣了。龍鳳圖案,寓龍鳳呈祥,「呈祥」又取「情長」之意。襟前繡兩條彩帶,則期以帶來百子千孫,裙褂上的刺繡是一門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