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東亞電影新浪潮」課,講到「台灣新電影」,給學生放映新電影導演楊德昌的《恐怖分子》(一九八六)。有點擔心電影系的美國本科生不喜歡。畢竟這些年輕人缺乏生活閱歷、社會經驗和中國文化背景知識,幸好放映後聽到Harry與Aidan興奮討論畫面與聲音的獨特運用。後者當即決定論文寫這部電影,我自然高興,將修復版DVD借給他。他問我最喜歡楊德昌哪部作品,我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梅竹馬》、《海灘的一天》,都喜歡。Harry說已經買了《牯嶺街》的藍光待看,前幾日也跑去紐約電影節看修復的《青梅竹馬》。能在學生中找到知音的感覺真好。遺憾的是,班上學電影研究的學生比學電影製作的學生無論從求知慾、電影知識還是理解力都好很多,而後者更傲慢。為美國電影的未來擔心……
對學生說我有幸在影院看過兩次《牯嶺街》,一次是在芝大看三十五毫米膠片,一次是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影院看修復後的數字高清版,在國內時看的是「VCD」。感謝台灣的林文淇教授組織放映,也有幸在芝大看到三十五毫米膠片的《青梅竹馬》;自己也曾組織將芝大電影研究中心庫存《海灘的一天》十六毫米膠片拿出來放映,來者眾。楊德昌早期這兩部優秀之作,真應該修復出藍光碟。發行DVD的Criterion公司對歐美日電影極度偏愛,對華語電影的諸多佳作卻視而不見,據我所知僅出了《牯嶺街》等寥寥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