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音樂治病\愛玲

時間:2016-10-28 03:15:48來源:大公網

  日前探望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教授,高血壓和失眠症已苦苦纏繞他半輩子。卻見他神情悠然,滿臉愉悅。一問方知,醫生正在為他實施一種中西結合新型療法─微宇宙共振音樂。

  「所謂『微宇宙共振音樂』,就是將音樂引入治療的過程,它是一種立體結構時空動效音樂,讓自然諧和律的聲波與人體細胞相互共振,激發有益的α腦波,使人體產生自體治愈的功能。」老人介紹說,精神緊張會導致某些內臟器官病變,即所謂「心身疾病」。

  通過音樂來調節人的情緒,使人體「小宇宙」與大宇宙音波產生共振,從而實現身心放鬆、再造和再生功能,達到自愈某些心身疾病之目的。此療法又稱為「醫學共振音樂」、「微宇宙音樂」,對失眠、焦慮和憂鬱等均有療效。

  「醫學共振音樂」是德國作曲家彼得.休伯納(Peter Hubner)耗費四十年精力研發而成。他聯合多名專家成立的「微宇宙音樂實驗室」,採用自然諧和律的聲波與人體細胞相互震盪,使腦波由激情降至警戒緊張、最終降到安靜放鬆的α波,從而實現平衡交感神經、降低血壓、穩定情緒、減輕疼痛、改善睡眠、增強人體免疫力,最終發揮自體治愈的神奇功能。

  彼得.休伯納按照自然法則研製的神奇音樂,已被多國權威專家證實對改善身心症狀有良好效果,是目前唯一獲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能量音樂。在德國,已有兩千多名醫生採用這種「音樂處方」為病人治療。

  追根求源的話,這種「醫學共振音樂」理念在我國三千年前就初具雛形。古人認為,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對應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五音即「角徵宮商羽」,對應五應就是「生長化收藏」。古人據此將古琴作為修心養性的「神器」。撫琴者撥動琴弦,演繹出優美動聽、剛柔相濟的音色,時而高山流水大江奔騰,時而和風細雨柔情繾綣,悠揚的琴韻走進聞者心底,使人處於一種如痴如醉的半休眠狀態,這種心曠神怡的狀態非常有助於養心、養身和緩解病情。

  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對此作了精準的解讀,其雲「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角為木音通於肝,徵為火音通於心,宮為土音通於脾,羽為水音通於腎」。中醫認為五音與五臟密切關聯,角音屬木,通肝,可制怒;徵音屬火,通心,運用徵音可「養陰助心」……春秋時代名醫醫和就諳熟音樂與健康的關聯,認為有選擇地聆聽音樂對養生大有裨益。元代名醫朱震亨更推崇「樂者,亦為藥也」的精神療法。

  彼得.休伯納的研發成果,證明文化無國界,中西醫學的精髓殊途同歸的。用音樂治病屬多學科融為一體的交叉學科,在醫師和患者共同參與下,借助特定的音樂來影響和干預人的生理、心理、認知和體徵,引發緩和、復原、改善和促進身心健康。普通人也可從中得到啟示,平時多聽些優美悅耳的輕音樂或鼓舞鬥志的協奏曲,必定助力養生健體。或許將來去醫院看病,醫生會開出一張「音樂處方」,藥劑師給你的不是慣常的藥物,而是一張音樂CD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