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電影的討論無日無之,最多的是指香港電影業已式微,或香港影人的影響力日減。這些說法都經不起考驗,但仍然不失為部分事實的描述。其實,香港電影的實況是,已經進入與內地融合的階段。
遠的不說,去年賀歲檔和今年的國慶檔,香港導演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他們拍的合拍片都能吸引到觀眾,其中大部分保持港片的風格,更突出的是主旋律的電影,娛樂性比內地導演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接地氣」的問題已經是歷史了。現在仍然懷疑香港影人是否能「接地氣」,是不了解業內的情況。因為現在的內地題材電影,主要的編劇和製片人(或其代表),先會在主題和結構上把關,其他的各方面可讓香港導演或創作人發揮,而這種做法,亦得到香港影人的認同,理由是大家明白到一個新的地方居住三、五年,想創作出地道作品是不可能的事。《中國合夥人》、《智取威虎山》和最近的《湄公河行動》,就是最佳例子。
香港的電影以合拍片為主,正如筆者常強調,香港導演拍的合拍片大部分「港味」很濃,而這正是特色所在,也沒受到很多的審查限制。所以,老是強調拍本土電影的人,應該明白《三人行》、《使徒行者》、《寒戰Ⅱ》等其實亦非常本土。香港電影的影響力亦沒有下降,電影業最大的改變是人才被內地市場吸納了,要開拍電影的難度也提高了。
在人才方面的培訓,香港的確不足,加上內地連年飆升的市場,香港的影人更加忙碌,港片的產量的確不易保持。另一方面,香港影人監製的電影卻日漸增加,這些未必是香港電影,卻是華語電影。因為,現時很多大導演簽了一批合約,數目以十計算,要是自己導演的話,可能十年後都未能完成,於是他們以監製角色出現,如王家衛、陳可辛和王晶導演都會監製不少電影。這些電影的題材都是來自內地的原創,應該不算是香港電影(如《七月與安生》和《擺渡人》)。所以,港產片可能是數目少了,但華語片的數目會增加。這個現象就證明了香港和內地影業的融合已接近無分彼此的階段,港片式微或影響力下降等說法,已無法反映事實的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