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先賢祠外觀。作者供圖
到巴黎,去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和羅浮宮,是必不可少的選擇。但是,要了解法國的文化精神,認識創造和承繼精神的歷史精英,有一個去處是決不可忽略的,那就是法蘭西歷史名人靈魂的安息地:先賢祠。
先賢祠位於市中心拉丁區的一塊高地上,大體上是坐北朝南,俯瞰巴黎全城。整個建築的平面呈十字形,長一百一十米,寬八十四米。四翼是低矮的殿堂,中央聳立着一個高大的穹窿狀圓頂。圓頂實為一座三層塔樓,高八十三米,塔尖直插藍天,寓意天人相接。建築正面的大門口,矗立着二十二根十九米高的科林斯式圓柱,形成一個氣勢雄偉的柱廊。柱廊上方是一道三角形門楣,上面有女神站在中央向兩邊的文臣武將散發桂枝花環的浮雕。門楣下方鐫刻着六個法文大字:對偉人,國感念。這些字刻於一七九三年,是這座建築的點睛之筆,表示這裏安息着法國國家與民族永遠緬懷的歷史先賢。
先賢祠地宮。作者供圖
這座歷史先賢的陵寢,原是一座破敗的教堂。據記載,一七四四年,國王路易十五染病,祈求巴黎聖女熱內維耶芙(Sainte Geneviève)的庇佑。他鄭重許諾,病愈後定將重建這座教堂,作為她永久的棲息地。不久,這位國王病愈,為踐行諾言就下令著名建築師雅克─日梅恩.索弗洛(Jacques-Germain Soufflot)大興土木。索弗洛仿照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進行設計,工程於一七六四年奠基。後因財政困難,幾經延宕,直到一七八九年才竣工,時稱聖熱內維耶芙教堂。恰在此時,法國大革命爆發,波旁王朝被推翻,路易十五的繼任人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聖熱內維耶芙的金屬棺槨被熔毀,遺骸遭焚燒,骨灰被拋到塞納河裏。從此,逾千年的封建統治結束,資本主義開始確立和發展。一七九一年四月,作為大革命權力機構的制憲會議通過決議,將這座封建帝王修建的教堂世俗化,稍作改裝,變成為國盡忠盡責的名人安葬地,也以「Pantheon」命名。同一個拉丁字,根據建築的不同功用,中文在這裏意譯為「先賢祠」。後來發生波旁王朝復辟,政治風雲變幻,先賢祠又幾次改為教堂。直到一八八五年,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安葬在這裏,先賢祠作為一座安葬歷史名人的世俗建築才最後確定下來。
踏上先賢祠高大的台階,穿過柱廊,走進寬敞的大廳。大廳仍似教堂,牆壁和穹頂盡是油畫和浮雕,有的描繪宗教故事,有的描繪法蘭西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顯得莊嚴而肅穆。我無心也無暇將這些一一觀賞,因為最為神往的,是安葬先賢的地宮。從明亮的大廳沿着旋梯走下去,光線驟然變得幽暗,空氣顯得分外凝重,只見一排排黃褐色的石柱挺立,撐起一個縱橫交錯的十字形巷道。巷道前後左右形成四個墓室群,每個墓室群都有黑色的鐵柵緊鎖。其中,左翼的墓室群空蕩蕩的,尚無入葬者。前面和右翼的墓室群雖有入葬者,但也顯得有點寥落。入葬者大多集中在後面的墓室群。有的墓室是一人獨處,有的則是兩人或多人共居。在過去的二百五十多年中,這裏總共安葬過七十二位法蘭西歷史名人。其中,大多安葬的是遺骸或骨灰,少數是裝有心臟的瓷罐,個別是象徵性的空棺或紀念牌。由於政治變化或家屬意願,有的遺骸後來遷出,有的丟失,而今安葬的實際上是七十一人。
什麼人入葬先賢祠,起初沒有特定標準,只是說「對國家和民族作出重要貢獻者」。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入葬者因此幾乎都是大革命中的風雲人物。從一開始到一八一五年六月拿破侖倒台的二十四年中,幾乎每年都有人入葬,最多時一年有七人,前後共有四十九人之多。這是先賢祠歷史上入葬者最多、最集中的時期。其中,參與大革命的軍官二十三人,政治家十五人,都是隨逝隨葬。拿破侖當政的十多年,簡直把入葬先賢祠視為籠絡人心的一種政治手段。
第一位入葬者是奧諾雷.米拉波伯爵(Honoré Gabriel Riqueti de Mirabeau),他是作家、演說家、政治家,以溫和派身份投身大革命,曾任制憲會議議長,被稱為「大革命精神的化身」。一七九一年四月二日,他因病去世,制憲會議先是為他舉行隆重葬禮,隨後將他安葬在竣工尚不到兩年的聖熱內維耶芙教堂。同時決定,這座建築物「今後只接受從我們這個自由時代起始的偉人的遺骸」。這樣,這座教堂就從封建君主旨意中的神殿變成新上台的資產階級的名人陵寢。可是,米拉波伯爵入葬不久,人們發現他生前被國王路易十六重金收買,以「秘密顧問」身份暗中破壞大革命。此情一經揭露,米拉波伯爵即被認定「不配享有國家榮譽」,其遺骸於一七九四年十一月被遷出,安葬在巴黎郊區的一個公共墓地。
緊隨米拉波伯爵入葬的是為法國大革命做了思想準備的著名作家兼哲學家伏爾泰和盧梭。而與盧梭同年入葬先賢祠的是大革命激進派代表人物讓─保羅.馬拉(Jean-Paul Marat),他於一七九三年七月十三日遭保守派支持者暗殺,遺體安葬在一個俱樂部的花園中,這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追認他為革命烈士,將其遺骸遷葬先賢祠。不久,政治形勢發生變化,他遭到一些人的詆毀,遺骸又被遷出。
大革命時期政局複雜多變,入葬先賢祠後又發生變故者,還有尼古拉─若塞夫.薄瑞派爾(Nicolas-Joseph Beaurepaire)和奧居斯坦─馬瑞.皮科(Auguste Marie Henri Picot de Dampierre),他們皆為跟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歐洲封建勢力英勇作戰的英雄,為國捐軀之後,被安葬在先賢祠,但不知何故,他們的遺骸後來竟不翼而飛。另一位是大革命時期著名政治家勒佩萊蒂耶.德.聖─法爾諾(Louis Michel le Peletier de Saint-Fargeau),曾任國民公會主席,以他決定性的一票通過處死國王路易十六的決議,他於一七九三年一月二十日被保皇分子暗殺,安葬在先賢祠,可是,不知出於何因,家人一年後將其遺骸遷出。
從一八一五年波旁王朝再度復辟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初建的六十年,政局動盪不定,入葬先賢祠的只有其設計和監造者索弗洛一人,先賢祠的大門基本關閉。普法戰爭期間,地下墓室變成彈藥庫;內戰期間,大堂則成為巴黎公社的總部。這種局面,直到一八八五年雨果入葬才被打破。
從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一九三三年,只有十人入葬先賢祠。他們大多並非同時代人物,而是與法國大革命有關的歷史名人。其中,數學家和工程師拉扎爾.卡諾(Lazare Carnot)是大革命的組織者之一,在拿破侖當政時期曾任國防部長;泰奧菲勒─馬洛.克雷(Théophile-Malo Corret)是以勇猛著稱的「傳奇式士兵」,被拿破侖譽為「法軍第一投彈手」;讓─巴提斯特.博丹(Jean-Baptiste Baudin)是一位專為窮人治病的醫生,為抵抗拿破侖三世發動政變於一八五一年犧牲,被譽為「共和事業的烈士」;弗朗索瓦.塞弗蘭.馬索─德格拉維耶(François Séverin Marceau-Desgraviers)是大革命時期最年輕的將軍,一七九六年九月在出征普魯士時為掩護友軍而負傷陣亡。其他還有一八九四年六月遭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暗殺的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是先賢祠中第一位、至今也是唯一的一位法蘭西總統。屬於社會黨的哲學家和演說家讓.饒勒斯(Jean Jaurès),在遭暗殺十年後,其靈柩於一九二四年由幾十名礦工抬進先賢祠,成為先賢祠中首位著名的社會主義思想家。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