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銳森表示,此次展覽反映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與貢獻\大公報記者周怡攝
【大公報訊】記者周怡報道:「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點.線.面」展覽,由即日起至十二月二十七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昨日,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張銳森連同各地博物館負責人出席預展,介紹了此次展覽的內容及特色。
展覽開幕禮亦於預展結束後舉行,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趙惠峰、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處長關航、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寧波博物館副館長戚迎春和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
展出珍貴文物二百組
張銳森表示,此次展覽為二○一六年內地與港澳重點交流項目暨中華文化聯誼會重點支持項目。展覽通過蓬萊、揚州、寧波、福州、泉州、漳州、廣州、北海等八個內地主要的海上絲路城市和香港,共約二百組珍貴文物,闡釋它們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和發展中所擔當的地位和功能,並藉此反映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與貢獻。
「海上絲綢之路除了帶來貨物的互換外,更讓不同種族、宗教及文化互相交融。」張銳森介紹說,海上絲綢之路由兩大航線組成,一是由中國通往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二是由中國通往東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南海航線。「而這八個作為中國最主要的海上絲路城市,在海上交通發展中擔當重要的角色。」
蓬萊市文物局文物部部長申開波此次帶來多件來自蓬萊古船博物館、登州博物館等藏品。「位於山東的蓬萊古稱登州,是中國交通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早在夏、商時期,就已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有所交流。」他繼續說,此次展出的文物,磁州窰白釉褐彩器底、磁州窰官字四繫瓶以及有海洋附着物的文物,能夠充分證明登州在宋至明代仍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港口城市。
香港曾是海貿中轉站
福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介紹,二○○五年六月,水下考古人員在福州平潭海域發現了清代沉船「碗礁一號」,其中載有大量清康熙年間景德鎮民窰燒製的外銷瓷,其中大多為青花瓷,例如此次展出的景德鎮窰青花青釉葫蘆瓶,式樣創新、器形挺拔、線條流暢。他還講到,「碗礁一號」沉船海域往北可至長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往南可達泉州、廣州等貿易港口及東南亞地區,是南北貿易的必經之路。「它的發現和發掘反映了福州海上貿易的繁榮。」張振玉說。
廣州自秦漢以來一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亦是中國連接海外世界的主門戶。廣州博物館館長李民湧介紹繪有俄國葉卡捷琳娜大帝的父母聯姻紋章廣彩描金徽章紋盤(一七五○年訂製):「廣彩瓷始創於清康熙年間,並以外銷為主,廣州的作坊先從景德鎮運來素胎,再按照外商的具體要求描畫施彩,因此器物表面紋飾大都是外國的徽章、圖案及肖像。」
張銳森告訴記者,商船來到廣州之前,必須經停香港港口,因此宋明時期,中國海上交通成熟,在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遺址中,發現大量明代景德鎮民窰及青花瓷殘片,還有少量東南亞生產的陶瓷器,由此推測竹篙灣可能是南海貿易路線的一站。
除了珍貴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外,是次展覽還設有多項多媒體互動節目,如海上絲綢之路互動路線圖、「我的商船」、「估估『古』地名」等,讓觀眾可以有不同的體驗,對海上絲綢之路有更深的認識。更多詳情可瀏覽網站hk.history.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