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音畫之間》跨界藝術通俗讀物

時間:2016-10-24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王加曾因透納作品《現代羅馬》(Modern Rome - Campo Vaccino, 1839)寫下近萬字感悟\©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編者按:「跨界」是個時髦詞兒。音樂與繪畫,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如何做到通感?廣西美術出版社今年八月出版的《音畫之間》或許能藉以參考。這本集藝術審美、史料「八卦」於一身的藝術隨筆,將作者王加於英倫留學七年間醉心各大博物館主題展、回國後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劃特展,以及與阿巴多(Claudio Abbado)、周思聰等藝術大師的親密接觸等經歷,以近乎聊天式的行文,一一呈現給讀者,在主題各異的跨界解讀中,打破了音樂與繪畫的固有框架,尋找出二者間的本源共通處,也就是書中反覆提及的:檢驗經典藝術的唯一標準永遠是時間。

  今期「書海漫遊」邀請到作者王加親述該書創作經過以及他對音樂與繪畫的獨特感悟。

  源於現場 記錄感動

  二○一三年初,為了給自己的而立之年留下點看得見摸得着的「回憶」,藉着之前在德國三大博物館群為期一個月館際培訓的「餘熱」,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藝.境:王加歐洲遊記》。書中不僅以圖文結合的遊記形式記錄下了一位新晉博物館人在參觀數十家德國博物館美術館後對策展理念,展陳設計以及對個別經典藏品的個人解讀;還包括我在走訪音樂家藝術家們的故居與名人墓園時的內心感悟。不過,直到我拿到第一本書的那一刻,我仍舊無法想像在未來的某一天,寫作將成為我興趣和事業的結合點。

  在那之後,我開始記錄下自己日常的那些轉瞬即逝的靈感,並逐漸建立成為一種習慣。無論是從唱片中傳出的旋律的細微感動,親歷音樂會或演唱會現場那身臨其境的震撼,還是觀賞展覽時那些名畫通過筆觸所傳遞出的思緒,我都試着通過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

  藉着微信公共平台的日趨普及,我把這些關於藝術的隻言片語於二○一三年聖誕節都放進了自己的公共帳號,每周一篇,雷打不動。本意是為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分享藝術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帶來的點滴美好,哪曾想,如今近三年的堅持竟成為了這本《音畫之間》的雛形。

  在三年前開始記錄這些感受時,我便給自己定下了一條鐵律:凡未能打動我或感動我的題材,我絕不寫。由此,若說《音畫之間》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便是所有書中提到的音樂會、演唱會和展覽,我都身在現場,並深有感觸。連每一張書中我所提到的唱片,也悉數為我私人收藏。鑒於此,我和出版社主編姚震西對書名最初的想法是「在場」,因為我確實都親身經歷。誠然,如果我自己都未能親臨現場聆聽或觀看,怎能有最直觀,最鮮活的感受?假如那些現場連我自己都無法被打動,所有音樂我都未曾親耳聽過,那麼我寫下的文字或許也無法在和朋友們分享時有所共鳴吧。

  音畫混搭 尋找共通

  本書最終定名為《音畫之間》,是因為書中的內容融合了我對音樂與繪畫這兩門貫穿我整個人生的興趣愛好的跨界解讀。成長於北京畫院的宿舍樓裏,雖自幼對書畫藝術耳濡目染,但對西方流行音樂發自內心的痴迷卻使得我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從本科的大眾傳媒到碩士的音樂商業管理專業,我都始終在為我的音樂夢想進行着規劃,儘管博物館、美術館是我留英求學的課餘時光中最常前往充電的場所,我卻從未想過有朝一日在博物館就職。受聘於國家大劇院的三年不僅讓我深深愛上了古典音樂;因工作之便得以和眾多古典音樂大師近距離接觸;更因我所負責組織策劃的大量多元化古典音樂普及藝術活動為我贏取了進入國家博物館從事策展的工作機會。截至今日,六年的博物館時光讓我痴迷於策展的藝術。當逛博物館、看展覽成為我的職業時,海量的觀展經歷更令我產生了對所有兒時和留學期間潛移默化的中西方繪畫藝術重新系統梳理研究的激情……我的日常生活,便是跨界遊走在音畫之間。因此,沒有比《音畫之間》更為合適貼切的書名了。

  之所以說《音畫之間》是一本跨界隨筆,則必須要感謝姚震西主編對這本書的最初定位:不要固化在音樂與繪畫兩種固有的框架裏面,從每篇文章中找到相互間有聯繫的點,將主題「混搭」後再「打包」。而通過每一個章節隻言片語的概述,讀者便會讀懂音畫間看似跨界、實則相通的內容。得益於這種跨界的結合方式,我才能把很多毫無任何聯繫的藝術家們和藝術依靠個人獨有的出發點,將他們整合在不同的章節中:周思聰奶奶與阿巴多大師那病痛後藝術的昇華;由齊白石和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串起的童年記憶;同為匈牙利國寶的李斯特和蒙卡奇;那些我摯愛的巴洛克藝術以及整個二○一四年親歷的令人熱血沸騰的各類展覽與音樂會現場……通過這些主題各異的跨界解讀,我除了在敘述自己對音樂與繪畫的感悟,更是試圖尋找二者之間本源的共通之處。那便是真實純粹的情感表達。

  親近大師 書寫感悟

  在這本書中,收錄了許多我個人最珍貴的回憶:與諸多藝術大師的零距離接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舞台的高高在上使得我們總是人為的去仰望他們;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光環背後的他們是那樣的平和與平實:當意大利指揮家阿巴多(Claudio Abbado)親自打開房門滿臉微笑地迎接我們進到他的房間並自我介紹為「克勞迪奧」;當歌劇大師Leo Nucci和我初次見面便跟我開着玩笑並數次拉着夫人與我合影;當「吉卜賽小提琴之王」Roby Lakatos和我並肩玩自拍;與美國小提琴家Hilary Hahn再次相見時的親切,以及兒時對畫家周思聰奶奶那慈眉善目的依稀回憶每每浮現眼前時,與他們相處的每時每刻都令我懂得究竟怎樣才算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以及拋開藝術的成就之外,何等休養與品格才能配得上「大師」二字。

  不可否認的是,書中文字的角度是帶有主觀色彩的。就像我前文所說的,如果我自己都不喜歡那些作品、沒有被打動,那我的文字也不可能打動任何人。正因那些欲罷不能的感動,我才能為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和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寫上萬字的展評;與拉斐爾(Raffaelo Sanzio)的畫作結下不解之緣;因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和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的旋律徹夜難眠而有感而發;由米高積遜和Pharrell Williams的新專輯所勾起的青春回憶……是的,我並不想在文字中掩飾我的真情實感,因為我並不是在寫一本不能以第一人稱的主觀角度去闡釋觀點的論文集。

  我希望通過個人毫無掩飾的感受去和朋友們分享音樂與繪畫所給予我們的喜怒哀樂,去走近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和歌劇院,因為這些看似並非是我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高大上場所」,實則能夠為我們提供更為富足、美好的精神世界。

  音樂是自帶記憶的,哪怕多年後你聽到一首熟悉的老歌,當時的情境都會如過電影般在腦海中浮現;而閱讀一幅繪畫作品則是在感受這位畫家所獨有的人生與視角,以及他們在技巧之外飽含情感的筆觸。我很享受聆聽音樂與品讀繪畫的過程,雖然那看似是品味別人的歷史,實則,你是在書寫自己獨一無二的歷史。

(文中分題為編者所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