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榮寶齋香港分店重張之際,黃永玉贈新作《雨後新荷》,為分店增輝\榮寶齋供圖
儘管香港作為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地位依然穩固,但隨着整個全球經濟大環境顯露出疲軟之勢,藝術環境自然難逃波動。二○一六年香港畫廊統計報告(《藝術地圖畫廊指南》)顯示,自二○一五年一月至二○一六年二月,全港有十九間畫廊結業(現有一百二十三間)。二○一三年底在港重張的內地老字號畫廊榮寶齋,業務亦不免受到影響。對此,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周伯林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分店在傳承「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的同時,亦求新求變,除了舉辦高水準的展覽外,還借場地優勢辦起了「榮寶學堂」等。\大公報記者 管 樂、黃 璇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榮寶齋,前身松竹齋相傳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一六七二年),店主為浙江紹興張氏,最初在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開辦小型南紙店。當年松竹齋除了售賣文房用品外,還代理書畫篆刻等作品,後來松竹齋逐漸沒落。京城人士「智多星」莊虎臣棄舊革新,於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更名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雅意。從成立之初以經營紙筆墨硯著名,到一九五○年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開業,一九五二年轉為國營,榮寶齋業務已擴展到教育、展覽、拍賣等範疇,擁有木版水印、裝裱修復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989年首辦拍賣會
榮寶齋自二○一○年起於天津、呼和浩特、長沙、廣州、濟南等地陸續開設分店,香港分店於二○一三年十一月重新開張,落地中環長江集團中心。從入口接待處走進這個近九千平方呎的空間,左手邊擺放着木版水印、文房用品等,右手邊則陳列包括張大千、齊白石、康有為、胡適、啟功在內的中國名家字畫。黃永玉曾在香港分店重張之際贈予畫作《雨後新荷》,取新荷待放、欣欣向榮之意,與他二○○九年為北京總店榮寶齋大廈落成開業時創作的巨幅國畫《荷》南北呼應,為分店增輝。
事實上,榮寶齋與香港的結緣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九八七年,榮寶齋與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屬下的香港博雅藝術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店址位於尖沙咀加連威老道一帶。店面雖小,卻也容納了名人書畫、木版水印和文房四寶等種類。一九八九年聯合協聯古玩拍賣行舉辦書畫拍賣會,這是內地文化機構在港舉辦的首次拍賣活動,成交率達百分百。
周伯林對此認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值內地改革開放不久,香港經濟較發達,購買能力較強,榮寶齋大部分客戶來自港澳台及新加坡。自然而然地就來到香港開設分店,在日本東京、新加坡也設有經銷處。隨着各項業務的拓展,內地一批優秀藝術家,包括李可染、啟功、陸儼少等相繼來港辦展,這些書畫家也因為香港分店的推介被更廣泛的受眾所認可。後來,隨着內地拍賣市場興起,戰略重心北移,香港的業務於千禧年前後關閉。
藝術版圖變化巨大
然而,廿幾年後的今天,無論是香港藝術格局還是榮寶齋自身都在發生巨大變化,如今更需要的是承前啟後,兩者相互適應。不過是十幾、二十年光景,香港已是國際文化樞紐(international art hub),作為亞洲藝術市場的聚焦點,匯聚了不同區域的藝術資源。自由港、免稅、法制健全、信息通暢,藝術品交投市場已運作經年,體系成熟完整,這些均是拍賣公司及畫廊業從世界各地湧來香港開拓據點的重要原因。
新畫廊入場,老品牌則擴充營業,大概七、八年前畫廊多集中▉荷李活(道)/荷里活▉道一帶,然而近年無論是拍賣行如蘇富比、佳士得、邦瀚斯等,或是畫廊如Massimo De Carlo、白立方、貝浩登等,均落戶金鐘、中環地帶。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保利香港藝術空間陸續開幕,佳士得亦將原有藝廊空間擴展兩倍;榮寶齋也由從前尖沙咀不大的門面向中環靠攏,將香港分店設於香港商業區的核心地帶並自設藝廊。
周伯林介紹,二○一二年總部便計劃在香港重新開設分店,前後籌備近一年,從選址、裝修、審批,直至一三年下半年基本完工,陸續將藝術品和文房四寶等運抵香港。團隊籌劃初期曾比較同區寫字樓,也曾在灣仔、上環一帶尋尋覓覓,最終選擇在中環甲級商廈安家:「這裏樓面寬闊,空間設計上為畫廊創造了更多的使用空間」,「藝術家、參觀者的反饋,都說這裏環境舒適,安靜的環境和寬敞的空間適合慢慢欣賞和冥思默想。」
辦展覽拓本地路徑
老字號榮寶齋之「老」,強調了其產品在書畫市場及藝術領域內擁有穩定的號召力和消費者認可的影響力。黃賓虹、吳作人、何香凝等民國美術史上的大人物都曾以作品能入榮寶齋為榮。
然而,繼承老字號並不意味着品牌內涵和形象一成不變。不少人認為老字號即是「老態龍鍾」,也有樂觀一族看好老字號的「老當益壯」,可人們的目光都過於集中在「老」而忽略了老字號求「新」的需求上。
周伯林表示,香港分店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創造性地運用自身品牌價值,使之活躍在香港藝術市場並吸引消費者,當下買家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老字號。「傳承」和「創新」看似相互矛盾——若傳承便意味着本我延續,若創新則需要自我突破。藝術市場競爭中,唯有將二者結合,通過延續品牌精神,但在跨區域發展的傳播中淡化區域概念,以便獲得不同地區買家的認同。
除了推廣內地名家書畫外,榮寶齋香港分店亦積極與香港具有代表性的書畫家合作,策劃舉行相關展覽,包括:二○一四年五月「蕭暉榮藝術展」、同年九月「美麗中國 幸福香港」香港美協首屆會員展,一五年四月「歸去.來」黃孝逵、陳鏡田水墨藝術展、九月「水墨澄懷」熊海的藝術、十二月「余心所善」施子清書法藝術展,以及今年「天地凡間」馮永基水墨畫展、「天行造境」林天行彩墨畫展等等,皆體現榮寶齋多年後踏出第一步、重新融入香港藝術界的決心。
周伯林認為,香港藝術市場發展成熟,兼具傳統與創新,買家比較冷靜理性、主觀意識強,更願意接觸自己熟知的作品。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也多緊扣時代脈搏,或以傳統和抽象,或以水墨和西方媒介描繪眼中所愛的香港。觀者可從作品中探索香港近年水墨藝術更新面貌,而榮寶齋自身也通過了解香港畫家的創作背景,對本地藝術經營有所啟示。交談間周伯林憶起今年上半年香港理工大學為王無邪辦回顧展,畫展一開幕即有客戶致電商談購藏事宜,證明王無邪香港現代水墨先驅的地位,以及藏家敏銳的藝術觸覺,不失為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榮寶學堂」店內開班
雖說是開張做生意,但榮寶齋一直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並不滿足於「做個商家」。今年九月起,榮寶齋還辦起了「榮寶學堂」,為香港的藝術群體學習書畫提供了便利條件。周伯林透露,榮寶學堂構思已久,今年正式開設長期成人班,已邀得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蘭亭獎獲得者彭雙龍,深圳畫院專職畫家宋承德定期來港授課,間中還將舉行「與書畫名師面對面」公益講座,並計劃針對少年兒童書法繪畫開課,力爭把榮寶學堂打造成教育名片。
榮寶齋在公私合營之前的經營管理基本沿襲老一套,傳統老店講求「和氣生財」,存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識。當年在地理及交通相對欠缺的條件下,商家以走街串巷、口耳相傳的方式的確為傳播利器,但這與當今快捷強勢的新媒體時代不相適應,在當下時代口碑傳播遠比不上互聯網傳播的速度,微信官方帳號、電商平台、畫廊專頁,再傳統的老字號也須與時並進才能不衰。
周伯林說,公司正準備開發各類藝術衍生品,希望從高端的藝術品收藏領域,逐步滲入大眾消費領域,與購買原作收藏相比較,藝術衍生品的購買相對輕鬆得多,也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藝術。以木版水印為例,這是集繪畫、雕刻和印刷為一體,根據水墨滲透原理,顯示筆觸墨韻的一種印刷技術,以木版水印複製的中國書畫,價格較歷代名家畫作真跡大為降低,目前香港分店就出售包括齊白石、吳冠中等名家的木版水印畫,售價僅數千港元。
第十二屆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剛剛落幕,為期四天的展覽吸引了全球超過七十間展商出席、千餘萬藝術愛好者參觀。榮寶齋重返香港不過三年,已是連續兩年參展。去年底更攜多位本港畫家作品參展首屆水墨藝博(Ink Asia),亦頗受藏家歡迎。
秉持傳統,更關注當代,尤其在對當代水墨以至西畫這一板塊的挖掘,是榮寶齋香港分店在轉型過程中所做的新嘗試。接下來將陸續推出毛岱宗油畫個展,閻平、王克舉油畫雙個展,曹志明個人書藝展等,年底還將攜香港中國畫學會十位畫家的作品於第二屆水墨藝博作集體呈獻。正如周伯林所言:「探索新路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編者▉註:▉榮寶齋香港分店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2號長江集團中心302室,周一至五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