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泉州市長康濤(右八)、市委副書記陳奕輝(右十一)宴請並與香港安溪同鄉會訪問團成員合影留念
2016年10月8日至10日,由香港安溪同鄉會會長白水清率領的代表團一行21人,訪問了僑鄉泉州市和故鄉安溪縣,受到了泉州市市長康濤、市委副書記陳奕輝、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代縣長劉林霜等領導的親切會見和熱情接待。交流中,康濤和高向榮等均高度讚揚了白水清及其帶領下的香港安溪同鄉會的鄉親們,肯定他們這些年來對故鄉泉州和安溪的大力支持和積極貢獻。/史兵 文圖
以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安溪同鄉會會長白水清為團長,曾少春太平紳士為副團長,林黎明、林勁、葉秀元為顧問率領的訪問團一行21人10月8日抵達故鄉安溪訪問,受到了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代縣長劉林霜及縣委統戰部、僑台外辦和僑聯、婦聯等部門領導的熱情歡迎和接待。
家鄉遇到困難主動來幫忙
8月21日,有兩名內地安溪籍青年參與電信詐騙山東女學生徐玉玉學費致其猝死的案件轟動全國;9月10日和28日,超強颱風「莫蘭蒂」和「魚」又先後洗劫了安溪人民的家園。一時間,處於輿論漩渦之中的茶鄉雪上加霜,安溪遇到罕見的困難。
看到故鄉遭遇到如此大的天災人禍,身在香港的安溪鄉親感同身受,心情沉重,都希望能為家鄉的抗災自救和重新崛起盡一份心力。於是,在會長白水清的號召和帶頭下,香港安溪同鄉會的鄉親們積極為家鄉捐助,共籌措到善款33萬元,並親自送到安溪故鄉。白水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眼下家鄉安溪遇到了一些波折和困難,我們在這個時候回鄉,就是要來為家鄉的經濟發展和誠信建設加油鼓勁。
東南亞著名僑領唐裕的侄兒、曾連續四屆擔任福建省政協委員的唐良賢動情地對記者說:早年在家鄉,自己因為「海外關係」的影響,學上不了,申請出國出境又不獲批。以至於自己在獲准赴港定居後,曾經在路上擺了一行石頭,表示再也不回安溪了。但是,在香港生活幾年後,就開始想念起家鄉了。藉着大陸改革開放的機會,經常陪同叔叔唐裕到大陸訪問,或回福建和安溪家鄉省親,為故鄉修路架橋、捐資辦學,招商引資,盡到了自己一份心力。「說實話,幾十年來,自己的心裡想的都是家鄉。」唐良賢說。
對於香港安溪同鄉會鄉親們關心家鄉、主動幫助家鄉恢復生產、重建美好家園的善舉,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代縣長劉林霜代表安溪120萬鄉親表示感謝。高向榮告訴記者:此次回故鄉訪問的鄉親中,不少是在香港有一定影響力的成功人士,他們不僅靠自己的打拚勤勞致富,而且還對家鄉的慈善事業、學校建設、醫療衛生、築路造橋等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安溪當地有很好的聲譽。所以,他們這次組團回到安溪故鄉本身就是一種正能量的展示,他們的風采對整個安溪的社會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榜樣和正面的導向作用。當年他們赴港謀生相當艱難,囊中羞澀一窮二白,能夠在香港站穩腳跟,打出一片天地,靠的就是自己的一雙手和誠信,這也是安溪人的傳統美德。
為安溪茶產業轉型盡心力
雖然白水清素以「普洱大王」著稱,但是被安溪茶香薰陶長大的茶葉專家,白水清對今天安溪鐵觀音回歸傳統之路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過去一段時期,安溪茶農為了追求市場佔有率,把過去種茶、養茶、製茶傳統的做法和程序全都改變了,這樣做出來的茶,不可能保留傳統鐵觀音的韻味及應有的特色。尤其是為迎合一些人所謂的時尚口味,過度地推崇清香型鐵觀音,雖然其也風靡一時,但現在市場千篇一律的清香型,鐵觀音也就失去了它的特色及價值,導致鐵觀音茶市場的急劇萎縮。白水清說:「如今安溪茶農在反思後決定要恢復傳統,但培育營造產好茶的自然生態環境需要時間,而且現代人也不如從前那麼勤奮,安溪茶要回歸傳統並非易事。但是,不管這條路多難走,政府也一定要鼓勵引導茶農朝這個目標去努力,安溪的鐵觀音只有這樣才能做出自已的特色,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白水清一席話說得在座的安溪縣領導連連稱讚,有領導甚至建議他回來安溪,給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的學生和安溪茶企負責人講課。
在與福建着名茶企「日春」公司董事長王啟燦的座談交流時,白水清從茶企的生存談到茶業的發展,並交流了當下國內外茶葉市場的信息,他提出:安溪茶企應該從追求市場佔有率轉向質的提升和傳統特色的保存。白水清的真知灼見不僅讓家鄉茶人看到了他對普洱茶的鑽研,也看到了他對家鄉發展茶產業的特別關注。
在港鄉親二代已順利接班
此次擔任副團長的曾少春太平紳士,是香港著名社團領袖曾星如最小的兒子。曾星如作為大陸改革開放後最早回故鄉安溪創辦企業的外商投資「領頭羊」,備受國家領導人和福建省領導的重視。作為香港安溪同鄉會的創會會長,曾星如還擔任過香港許多社團的領袖,深受福建在港鄉親尊重和愛戴。曾少春從國外留學回港後,一邊協助父親打理家族企業生意,一邊積極參與香港的社會慈善服務,曾擔任過香港保良局主席。月前,他被推選為香港安溪同鄉會下一屆會長,並將在明年中接任香港泉州同鄉總會會長,此次特地組團回鄉拜訪泉州市和家鄉縣領導,與他們及相關部門進行會面交流,旨在向他們報告會務及其來年換屆工作的情況。在故鄉安溪,訪問團成員既關注安溪的誠信建設,又積極洽談在故鄉的公益事業和投資合作,不僅表明安溪在港鄉親的二代已經順利接班,也標誌着他們接過了前輩愛國愛港愛鄉的優良傳統,將繼續為故鄉安溪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