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展覽現場一角/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大公報訊】記者張帆上海報道:中華藝術宮的品牌專案「同行-2016美術館聯合大展」今年聯合中國美術館和北京畫院推出「現實的光芒─中國畫現代人物畫研究展」,這是內地首次關於中國人物畫專題研究的大型學術展,展出二百八十餘件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人物畫代表作。這些作品分別來自中華藝術宮、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浙江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其中不乏上述展館的鎮館之寶。
三板塊回顧歷程
展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裔萼認為,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畫壇,最引人注目者當首推人物畫。關注現實,勇於創新,是現代人物畫振興的關鍵。此展以藝術與現實的關係為主線,不僅基本廓清中國現代人物畫的發展概貌,同時也映現其面對社會現實的發展、面對西方藝術的衝擊所做出的反應。這些作品均與現實人生保持着相同的脈動,蘊含着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嚴肅的文化思考,對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展覽分為三個板塊,十四個單元。三個板塊基本以人物畫的發展歷程為界。第一板塊「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主要展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人物畫,這個時期的人物畫處於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時期。二十世紀初期,時代的驚雷震破了畫家的超脫之夢,關注現實、關乎人間冷暖的現代人物畫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現代人不僅入畫,而且有了別樣的畫意,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藝術家貼近人生。陳師曾、豐子愷、齊白石均以現實人物入畫,他們的作品具有漫畫風、人間情,筆簡意饒,立意深刻,一掃傳統人物畫的孤高荒寒之氣。徐悲鴻、蔣兆和、李斛、李樺、關山月等則深入民間,創作了一批表現底層民眾苦難的水墨人物畫作品,這些作品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感人的道德力量。
第二板塊「時代與生活的禮讚」,展示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這一時期崛起的寫實水墨人物畫在表現現實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北方的「徐悲鴻學派」和南方「新浙派人物畫」,在中國形成強大的寫實陣營,成為主流畫派。「新浙派人物畫」與「徐悲鴻學派」相比,在寫實的造型基礎上,削弱素描味,增強水墨韻味。
與時代發展同行
第三板塊「思想與語言的自覺」,基本展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對傳統的返顧之中,水墨的寫意精神成為中國畫家孜孜以求的重點,對傳統意象造型法則的重新解讀以及對西方現代藝術的自由借鑒,使得寫意性水墨人物畫得到新的發展,如田黎明、劉慶和、張培成等藝術家。寫意水墨人物畫在戲曲題材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現,朱振庚、丁立人、高馬得、韓羽、馬書林、周京新、鍾孺乾等諸多藝術家,他們對傳統寫意精神的深入挖掘,對自我情感的自由表達,對個性化和時代性的強烈追求,進一步推動了戲曲人物畫的發展。此外,還有一批畫家更為注重對工筆媒材的研究和探索,以及表現手法上跨領域的自由融合,工筆畫語言的表現力得到很大的拓展和豐富。
除了遍覽名家名作,這樣的展覽也是一部難得的視覺文獻紀錄片。藝術家們的畫筆在刻畫人物的同時,也形象記錄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亦反映了文化的轉型與思想的變革。
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表示,通過這次畫展,回顧歷史,希望能與當代中國人物畫家以及觀眾重新找到時代的精神。相信觀眾漫步於展廳,不僅能夠感受到中國現代人物畫異彩紛呈的發展概貌,而且能夠感受到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蓬勃生機。
該展覽於中華藝術宮舉行至本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