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鮑勃.迪倫\張泠

時間:2016-10-18 03:16:11來源:大公網

  那天早上醒來,發現手機上媒體推送信息: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恍然以為今日是愚人節,大家在惡作劇。然後中文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評論,絕大多數是恭賀之詞。只有少數幾位朋友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真是越來越昏聵了。英文媒體相對淡然,「臉譜」上也沒見朋友熱烈討論—似乎「諾貝爾獎」在中文世界的關注度遠高於英文世界。看很多人都在誇讚鮑勃.迪倫寫的歌詞,其實如果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鮑勃.迪倫的自傳Chronicles(中譯本翻譯為《像一塊滾石》)寫得精彩,多年前讀過部分。寫到他在紐約未成名時住朋友家,博覽群書,最喜托爾斯泰,後來去俄國旅行特地騎了托氏的自行車,字裏行間充滿文藝青年的自戀。

  鮑勃.迪倫對社會的關注有限,這點有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起雲湧反抗各種不平等的革命精神,受到他民謠時代夥伴的批評。如今黑衣墨鏡高傲冷峻的他只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和空洞的神話偶像。十幾年前在愛荷華看他現場演出,完全冷硬派搖滾拒絕與觀眾交流。以後無甚興趣再看他現場了。倒是他從前的夥伴和女友、歌聲清越有力的Joan Baez的溫度和魅力讓我看了好幾次現場。這「諾貝爾文學獎」的結果很諷刺,無論從文學成就還是社會意義。不過說到底也許我們不必太在乎其「權威性」。在我自己當過幾次電影節評委後對這點體會更深,獲獎也帶有很多偶然因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