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繁花古樂團致力弘揚巴洛克音樂
法國繁花古樂團(Les Arts Florisants)十月中旬應澳門國際音樂節邀請,演奏他們最擅長的巴洛克音樂。\嘉嫻
對於喜愛巴洛克音樂的樂迷來說,「繁花」當然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名字。這個由學者兼演奏家克里斯提(William Christie)成立並領導的古樂團,一直以高水平的演奏,弘揚巴洛克音樂,而樂團其中一大特色,是堅持使用當時的樂器(period instruments),冀能盡量保持那個時代的樂聲。「繁花」在國際樂壇享有崇高的地位,樂迷可從樂團過去來港表演時或欣賞樂團的音像時得到印證。
青年團冠以「花園」之名
不過,今次赴澳門表演的,除了「繁花」的正團,還有旗下的青年團,名叫「Le Jardin des Voix」(中文可譯作「充滿歌聲的花園」,但澳門藝術節將之譯作「庭院之聲學院」)這個Jardin(「花園」)名稱,固然與正團的「繁花」名稱一脈相承,但筆者很想在此補充說明,為什麼這個法國樂團喜歡採用「花園」一詞。這或許與法國文化有關。法國大文豪伏爾泰在他的名著《戇第德》(Candide)內最後一句的結語寫着:「mais il faut cultiver notre jardin」(可譯作:「但我們的花園須予灌溉」),而此處的花園,既可泛指生命的花園,也可特指藝術的花園。由此推想,「繁花」青年團以此名自勉,而若干年後,這班年輕人便可更上層樓。
演唱兩齣《奧蘭多》選段
青年團今次赴澳,將會以「意大利花園─愛情學院」為題,舉行一場專唱巴洛克及古典時代意大利歌曲的音樂會,當中選唱韓德爾和韋華第的意語歌劇選段,以及莫扎特一首意語歌曲。大家都知道,韓德爾和莫扎特雖非意大利人,但都譜了不少意語歌劇。對意大利的歌唱藝術,有不小的貢獻。
青年團今次的選曲,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分別從韓德爾和韋華第選取同一故事的歌劇,前者是《奧蘭多》(作品HMV三十一);後者是《奧蘭多的狂怒》(作品RV Anh八十四)。稍有涉獵歐洲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文學的讀者,一定聽過奧蘭多(Orlando)的名字。他就是十六世紀著名史詩《奧蘭多的狂怒》(Orlando Furioso)裏面的男主角。這本共有四十六章而長達三萬八千多行的史詩,是由意大利詩人阿理奧斯圖(Ariosto)所作。其實,奧蘭多並非別人,而是中世紀法國史詩《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即英文The Song of Roland)裏面的主角羅蘭。他是查理曼(Charlemagne)大帝麾下一員猛將,驍勇善戰,可惜在一場對外戰爭中因通信出錯而不幸戰死。法國稱之為羅蘭的名將,到了意大利,便稱為奧蘭多。
不過,必須指出,雖然是同一個羅蘭,但法國中世紀史詩的羅蘭,與意大利文藝復興史詩的奧蘭多,在故事情節上迥然大異。一如前述,《奧蘭多的狂怒》篇幅很長,敘事不一,甚至全無關連,因此難免流於拉雜而為人詬病。不過,這本史詩有其價值及影響力。詩內所用的韻律,在詩學上稱為octa rima,即每段八行,第一三五行同韻,第二四六行同韻,之後第七八行同韻,而這種韻律對後世一些詩人很有影響,例如英國史賓沙(Spenser)在他的長詩《仙后》(The Faerie Queene),也是用octa rima。此外,韓德爾和韋華第都以這本史詩作為素材。單是前者,連《奧蘭多》在內就有三齣歌劇是間接取材自這本史詩。不過,大家都只是集中於主角因愛不遂而狂怒發飆的情節上。
順帶一提,各位如有興趣閱讀上述阿理奧斯圖的史詩,企鵝文庫有一個值得推薦的英譯本,由名家Barbara Reynolds以詩體翻譯,並親撰導言,詳述背景和特色。此譯本分兩冊印行。另一方面,牛津的World's Classics系列有單行本出售。不過,牛津的譯本是散文體,讀之索然,失卻原作的詩韻。
《手上的一吻》內容諧趣
至於青年團選唱的莫扎特《手上的一吻》(作品KV五四一),是一首為男低音及樂隊而寫的諧趣歌曲。歌詞大概是說,娶了貌美少女的老頭,如果不要做笨蛋之王,就千萬不要緊盯妻子,反而要睜一眼閉一眼,裝聾扮啞,打開門戶,讓她自由,得其所哉。
這首歌曲大抵是譜自維也納宮廷詩人Lorenza da Ponte的詩作,而莫扎特是在一七八八年把它譜上音樂。據了解,莫扎特當時窮得要命,而且健康不佳,為了掙點錢,只好為行家的歌劇代筆。不過,莫扎特是「環保之星」,懂得循環再用,這首短歌的音樂,隨後見於他最後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
這個由青年團特設的意語歌曲饗宴,倒也豐富。除了青年團指揮阿格紐之外,克里斯提亦會親自指揮「繁花」器樂團,為青年歌者伴奏。
(澳門國際音樂節導賞系列之七)
編者按:繁花古樂團「意大利花園─愛情學院」音樂會定於十月十八日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舉行。